2024年5月27日星期一

悔是吉之漸 - 岑逸飛

2024年5月25日 - 信報

「懺悔」的「懺」,中國古文字沒有,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新造字。但「悔」這個字,在《易經》已經出現;《易經》中常見的占辭,有吉、凶、悔、吝、厲及無咎。吉與凶,較易理解,毋須多說。倒是悔和吝,在《易經》中是兩個獨立的占辭,但《繫辭傳》把兩者並稱:「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悔」在卦爻辭的用法簡單:最常用是悔亡,其次是無悔,但極少用單一個「悔」字;「吝」字多單獨使用。「悔」、「吝」兩字僅是小疵,未至於厲、凶。朱熹對這兩字有個解釋,謂「吉凶相對而悔吝居其中間,悔自凶而趨吉,吝自吉而向凶也。又曰:悔是吉之漸,吝是凶之端。」

「吝」是怨恨惋惜,但並無悔改、反省之意,雖是離「吉」較近,卻是往凶的方向發展。悔是後悔、悔改,雖是比較靠凶那邊,但會逐漸趨吉,因為具有改過遷善的意志,因此是「吉之漸」。

先秦儒家繼承《易經》的「悔」義。雖然無「懺」,但有自省、自訟的說法。孔子有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其過而內自訟」、「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因而影響他的弟子曾子,每日要三省吾身。

西方的「懺悔」意識,與佛教一樣,屬於一種靈魂的叩問。但中國的儒家並不關注靈魂問題,老莊亦然。莊子有叩問人的存在意義,然而他的叩問是消極性的,藉叩問打破生死界限,沒有罪惡感。直至後來的道教,受佛教影響,也講「懺悔」了。

道教的懺悔方法,主要是每天念誦懺文,反思己過。有云:「有經必有懺。」懺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有很多拜懺科儀,也就是在神仙面前懺悔自己的罪衍,以祈求神祇的恕罪和賜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