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1日星期四

中醫對痰飲之認識(一) - 范蕊

2024年1月11日 - 信報

痰飲這個話題可謂老生常談,無論學術性文章探討,抑或對大眾保健養生宣講,相關內容多次提及,甚則歷代醫家也著書立說,各抒己見。痰飲在中醫概念中既為某些繼發病之病因、病機,又可作證候,影響廣泛。平素大家常講「痰濕」屬痰飲範疇。

痰飲是人體水液輸布失常而產生的病理產物。臟腑之精、營中之血、流於各孔竅之津液均屬液態,或在某功能形態上發揮陰質流動滋養作用,故所講水液非僅指唾液、胃液、尿液、關節液等。當外感或內傷導致相關臟腑功能失調,以致水液未能正常輸布,循行不暢,停聚凝結,則成痰飲。

區分方法

痰飲雖常並稱,亦有區分。痰多偏質黏稠,流動性小難消,易停聚於肺、胃,也可凝聚於局部形成包塊如癰腫、皮下腫塊。譬如肺中有痰,影響肺氣宣發肅降而致咳,雖「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但此種咳嗽以痰多、胸滿悶為主。飲多偏質清稀,卻較水渾濁,較痰易流動,停聚於肺、心包、腸胃、胸脅等腔隙。肺中停飲,咳吐清稀痰涎,胸悶脘痞。無論痰或飲,咳出質地何如,或嘔吐,或觸及包塊均可見,稱為有形之痰。若只見其證未見其形,稱為無形之痰。

化痰熄風

如風痰上擾之頭暈,該證因脾虛生濕聚痰,夾肝風上擾清竅所致。風痰上擾清空眩暈,頭痛;痰濕內阻,胃氣上逆,惡心嘔吐;痰氣交阻,氣機不利,胸膈痞悶;舌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滑。方以半夏白朮天麻湯化痰熄風,健脾祛濕。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平熄肝風,二者共為君藥。

白朮健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杜生痰之源;橘紅理氣化痰為佐,氣順痰消,橘紅不同於陳皮,為陳皮去白,二者同為芸香科橘屬,而常用化橘紅則為芸香科化州柚果實或種皮,同陳皮、橘紅是完全不同藥物來源,三者均為芸香科,陳皮偏於理氣,橘紅長於燥濕化痰,化橘紅化痰和胃消食積,功效相似但不盡同;薑棗調和脾胃,甘草和中。常見耳水不平衡、美尼爾氏綜合症、偏頭痛眩暈等均可參考該證論治。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大學兼職講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