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 信報
到西元四世紀,羅馬帝國才把12月25日確立為聖誕節,皆因313年,君士坦丁大帝才將天主教合法化,之後定為國教。天主教廷採用「一節統眾節」政策,把古羅馬撒頓節(Saturnus)、日耳曼民族的猶魯節(Yule)與耶穌誕生合併為同一節日,成為聖誕節。
跟其他節日不同,聖誕節總會使人聯想到燈和光。《創世記》第一章:「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創世記》雖是寓言,卻不無道理。智人懂得用火,才能開創文明;許多原始部落都有拜火教或太陽教,因火及太陽為人類帶來光明與文明。天昏地暗,難有文明可言。
有火才有燈。有燈,人類的祖先晚上才有安全感,免於恐懼;事關夜間覓食的猛獸,都怕火怕光怕燈。古希臘人和羅馬人,晚上都點油燈照亮城市街道,方便夜行人;商旅都有奴隸或保鑣持燈伴行,一防跌倒,二防賊匪在黑夜襲擊行劫。
黑暗時期
古代物質匱乏,貧富之分,標準之一是誰能晚上亮燈。農民及城市草根階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皆因負擔不起點油燈的花費也!反之,富豪王侯貴族卻嗜好秉燭亮燈,通宵達旦尋歡作樂,此古代最高級的炫富,至今未變。有錢的文化人每晚都「二次睡覺」:日落睡第一次,深夜一兩點起床,亮燈讀書寫作,三四點睡第二次,日出才起床;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習慣如是。直至二十世紀下半葉,西班牙人依舊每天睡兩次,第二次是午飯後的午睡。
晚間看見燈光點點如天上繁星之地,必是城市所在。燈光愈多愈通明,表示該城市人口愈多、愈文明、愈先進;無他,燈光愈多,經濟愈繁榮,愈多富豪和文化人也!中世紀歐洲遭北方蠻族入侵,城市焚燒破壞,人民遭搶掠屠殺,農田荒廢,加上黑死病等瘟疫肆虐蹂躪,史家稱為「黑暗時代」(Dark Ages),反證一片光明的文化意義。法國啟蒙時代名為Siècle des Lumières,Lumières意思是光明;英文Enlightenment解照亮,即理性之光驅走蒙昧。
歐洲工業革命始於十六世紀,亦是歐洲城市有街燈之始,最早見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和倫敦。巴黎晚上,行人仍須自行持燈,1807年,倫敦有第一支煤氣街燈,象徵大英帝國開始稱霸全球。1879年2月3日,人類歷史上第一支電燈泡街燈在英國紐卡素亮起;往後,大英帝國殖民地遍五大洲,號稱日不落國,亦可稱為24小時都有一支帝國街燈亮着之國。
街燈遍布整個城市,盡顯該市的繁榮、富裕和先進。在晚清,上海外灘1865年才有煤氣街燈;殖民地香港比上海早一年,在1864年有煤氣街燈,現時在中環都爹利街與雪廠街連接之處的4支煤氣街燈,都是法定古蹟。
東方之珠
中國古代詩人,都以萬家燈火形容繁華歡樂。晚清文學家吳趼人,以筆名「我佛山人」,創作了一部自傳長篇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講述他在1884至1904年20年間的經歷,描繪充滿「蛇鼠」、「豺虎」、「魑魅」的晚清社會。
吳趼人如此形容香港:「望見香港萬家燈火,一層高似一層,竟成了個燈山,倒也是一個奇景。」當年,港島住宅依山建築,家家燈火通明,吳趼人看去才覺得似「燈山」;他稱之為「奇景」,暗示內地其他城市當時尚未有同樣萬家燈火的景觀。
此後,香港即以燈火密集璀璨揚名海外。其他國家或比香港繁榮、富裕,卻及不上香港地小人多,高樓遍布,家家燈火,廣告燈飾璀璨,頗為壯觀,外地遊客嘖嘖稱奇,尤其啟德機場仍在時,乘飛機來港,由高空俯瞰港島、九龍的萬家燈火,焉能不驚嘆Awesome呢?香港自五十年代被譽為「東方之珠」,良有以也!只不知這顆明珠還會亮多久?新冠過後這幾年,家家燈火仍在,聖誕燈飾卻愈來愈暗淡,夜來冷月無聲!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