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4日 - 信報
自古以來,道德哲學家都問:怎樣才能得到幸福?跟亞里士多德和孔孟儒家一樣,亞當史密認為做個有德之人,才能幸福。反之,如《馬太福音》16:26所云:「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靈魂,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靈魂呢?」【註】
如何才算有德?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仁義是不變的,溫、良、恭、儉、讓、三綱五常等等,都是特定時代特定社會的德行,可以亦應該順應時代而變。
亞當史密提出四德
一、節制(Prudence),言行不要走極端,哀樂恩怨皆要適可而止,類似亞里士多德說的「黃金中道」,或《中庸》的「不偏之謂中」,即屬有節制矣!
有德之人縱使不挺身而出爭取公義,至少不加害他人和破壞社會秩序。
三、行善(Beneficence),史密反對「為富不仁」的偏見。他指出:追求財富是道德、值得推許的,因求財對社會有建設性,有益於經濟、科學、藝術和文化。為了牟利剝削勞工、炫富才是不道德的。行善可使別人快樂,也使自己快樂。
四、自律(Self-command)。史密承認親疏有別,人必先顧己,後推己及人,但面臨危難,有德之人應犧牲小我,成全大我。史密認為,要建設和諧美好的社會,自由是必要條件,有德之人應該勇於獻身保衞自由。
註:這是King James Bible及傳統和合本的翻譯。現代英譯本以life取代了soul,現代和合本以「生命」代替「靈魂」,意思差很遠。如此改動,可能為了承接《馬太福音》16:25所言:「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