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5日星期二

侈靡促進繁榮 - 占飛

2023年12月5日 - 信報

幾千年來,中國都是農業國家。傳統思想認為,人心無厭足,慾望如不節制,必帶來罪惡;克制慾望,須從節儉着手。一個人能節制慾望,才能儉,故通常說「節儉」【註】。有權有勢的君主,如果奢侈浪費,勢必禍國殃民。

《論語.學而》篇,子貢說孔子「溫、良、恭、儉、讓」,貧固然要儉,富亦應讓,賙濟窮人,或如《八佾》篇中,極端重視禮的孔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此外,有人問孔子:「管仲儉乎?」孔子答:「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三歸有不同解釋,都是指管仲生活奢華,怎說得上儉呢?在《述而》篇:孔子說得更明白:「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孫通遜,人奢侈就顯得驕恣;固作寒傖解,儉就顯得寒傖。與其驕恣,寧願寒傖。可見在儒家眼中,儉不只是經濟行為(花錢的方式),而且是道德行為。

為什麼中國傳統思想如此強調儉?宋代王安石提出變法,主張開源,司馬光反對,主張節流,因為「天地所生貨財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間,則在公家。」意思是,公家的錢,來自民間,公家花費愈多,民間便愈窮。

王安石則認為:公家、民間並非零和博弈,非「彼有所損,則此有所益」。朝廷只要懂得開源,毋須搜刮民間財富,一樣可以增加國庫,「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王安石變法最終失敗,原因之一:儉一直是傳統思想的主流,王安石是逆流。

適當消費

遠在春秋時代,生活不儉的大官管仲在《管子.侈靡》篇已讚揚奢侈;侈靡帶貶義,用現今的說法,即是消費。幾千年來,《管子.侈靡》篇都受到忽視,原因之一是管仲屬於法家,給孔子責備為不儉,其主張跟儒家崇尚節儉恰恰相反;原因之二,《侈靡》篇曾遭後人多番篡改,許多地方意思不明,後人有說「此篇多錯簡,不可讀」,亦有云:「《侈靡》篇大奇,宿儒難解。」

在《侈靡》篇,桓公問管仲如何成就霸業?管仲答:「莫善於侈靡;賤有實,敬無用,則人可刑也。故賤粟米而如敬珠玉,好禮樂而如賤事業,本之殆也。」要富國,首先要適當的消費,不必着重賤價生活物品,應重視世人認為「無用」的東西,這樣人民才會服從法規。君主要賤粟、米,如同着重珠玉等奢侈品;為了提倡禮樂而輕視財富,便是本末倒置,「賤所貴而貴所賤」。

管仲又告誡桓公:「請行民之所重,飲食者也,侈樂者也,民之所願也,足其所欲,贍其所願,則能用之耳。」人民重視飲食,他們但願能「侈樂」(享受奢侈品)。君主能滿足其飲食之慾望和侈樂之願望,人民就會聽任君主驅使。這比管仲另一名言「倉廩(米倉)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更進一步:即發展經濟,讓人民滿足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要外,還能享受到奢侈之樂,才算是「善於侈靡」。

創造就業

西漢《鹽鐵論.通有》篇引述管仲另一番話,發揮了上述意思:「不飾宮室,則材木不可勝用,不充庖廚,則禽獸不損其壽。無末(追求)利,則本業(農業)無所出,無黼黻,則女工不施。」帝皇不修飾宮殿,木材便無所用;不多食肉,禽獸只會自然死亡;沒有工商業謀取利潤,農業發展就停滯;衣服沒有裝飾、花紋,女工就失業了。

唐代編纂的《藝文類聚》是部文集,收錄這麼一段話:「富者靡之,貧者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不字之誤)振(救濟)而食,非獨自為也,為之畜化用。」試用現今的話解釋,富人奢侈花費,窮人就有工開;勞工有生計,就毋須救濟援助亦能衣食足。勞工沒可能創造就業,富人的消費先可促進繁榮。

這百多年,西方經濟學家才有共識: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動力。管仲的「侈靡促進繁榮」論,比西方早了兩千多年,只可惜在重農輕商的歷代皇朝,如同千里馬不逢伯樂。

募民興利

管仲提倡商業,以消費推動經濟發展;齊國得以強大,成為春秋最早稱霸之國,應否歸功「侈靡促進繁榮」論?留待史家判斷。

現今,發達國家一旦經濟不景,大多會搞基建振興經濟。管仲在《乘馬數》篇已有同樣建議:「若歲凶旱水泆,民失本(農業),則修宮室台榭,以前無狗、後無彘者為庸。故修宮室台榭,非麗其樂也,以平國策也。」遇上天災,農民無法如常耕種,政府應花錢修築宮殿、舞台和房屋,聘請前門無狗、後門無豬的人(即無產階級)工作,並非為了享樂,而是國家政策。

後世史家肯定管仲興齊、拒夷狄之餘,仍責備他掀起奢侈之風,連司馬遷都在《史記》中貶低管仲,高度讚揚儉樸的晏嬰:「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北宋范仲淹曾實踐管仲的主張。沈括《夢溪筆談》中的《范仲淹救災》記載:「(宋仁宗)皇佑二年,吳中大饑,殍殣(餓死者屍體)枕路,是時范文正領浙西,發粟及募民存餉,為術甚備。」范文正即范仲淹,當時是浙西太守,發放政府糧食及募集民間捐款賑災之餘,見「吳人喜競渡,好為佛事」,便多舉辦競渡比賽,自己亦經常到西湖遊樂飲宴,鼓吹消費。

范仲淹還推動寺院趁失業者眾、工資下跌時「大興土木」;政府則翻新倉庫和官署官邸,「日役千夫」。雙管齊下,新增就業者「日無慮數萬人,荒政之施,莫此為大。」荒年時,各地方政府施政,以范仲淹最成功:「是歲,兩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歲饑發司農之粟,募民興利,近歲遂著為令。」那些荒年,只有杭州沒動亂,沒飢民逃荒而四處流竄,民眾都感謝范仲淹。以後遇上饑荒,朝廷着令各地方政府用同樣方法,稱為「工賑」,即創造就業來賑災。

註:節儉一般解作節約、儉用,節約和儉用意思都是少花錢、不「侈樂」,何須重複?「節」解節制慾望較周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