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9日星期一

中國考古學革命

2023年10月9日 - 信報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現正展出「凝視三星堆」,讓市民親眼看到新石器時代四川省廣漢市城西三星堆的文物,揭示了(公元)前1300年至前1100年──即有信史的商朝──長江上游已有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跟發端於河南的華夏文明比較毫不遜色,甚或過之。

中國有句老話:「逐鹿中原」,意指華夏代表中國古代文明。這個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地帶。在中心地帶外圍,就是四夷。四夷被視為文化遠遠落後於中原。史書記載三皇五帝至夏商周的始末相當詳盡,四夷乃「他者」,沒獨立的「歷史」可言。上世紀,中國考古學家發掘出許多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徹底推翻了上述看法,堪稱為考古學的一場「革命」。

1908年,日本學者在今天內蒙古的紅山,發現前4700年至前2900年的文物。1921年在河南仰韶村發掘出前5000年至前2700年的遺址,這正是傳說中三皇五帝中的炎、黃二帝的朝代。

1928年,在山東龍山鎮發掘出新石器時代晚期,前3000年至前1900年的文物,即牽涉了沒信史的一部分夏朝。1929年,發現了三星堆文化。1930年代,在太湖地區發現500多處遺址,統稱為良渚文化,由前3300年至前2000年。

滿天星斗說

新中國成立後,1959年,在山東大汶口一帶,發現前3500年至前2500年的遺址。最重要在大汶口文物中,發現有類似文字的符號,極可能是漢字的起源。1956年發現了印紋陶窯址。1950年代,在河南洛陽二里頭村發現了遺址,稱為二里頭文化。1973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掘出前5000年至前3000年的文物,謂之河姆渡文化。1979年,在淮河上游河南舞陽賈湖的遺址,是前7000年至前5000年裴李崗文化的遺址,驚人地發現七音階的骨笛、墓葬及大量碳化稻米,顯示當時,國人的祖先已經種植稻米。

上述只是最能彰顯古代文明的遺址,還有其他規模較小的。內地考古學家估計: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總數以千計。

被譽為考古學泰斗的蘇秉琦(1909-1997),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一書中,提出「滿天星斗說」,意思是,在現今中華大地,在有信史的商朝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早期,北至內蒙古,東至山東,西南至巴蜀、四川,南至廣東珠江三角洲,都有許多相當發達的文明,如天上星羅棋布。中原的華夏文化並非核心,亦非中華文明唯一發源地。這段時間長達2500至3000年。傳統史書只注重中原文化,忽略了各地的文明,以致三千多年來,國人只知有三皇五帝、堯舜禹等等,眼光太短窄矣!

六大文化區

蘇秉琦提出,中國文明可分為六大文化區。(1)以遼寧西部和內蒙古中南部為核心,長城以北的紅山文化區。(2)傳統以仰韶文化為代表,在黃河流域發展起來的炎黃堯舜禹中原文明。蘇秉琦曾大膽假設,紅山文化區是中國文明的「原生型」,即最早的文明。中原文明只是「次生型」文明。換句話說,中原的華夏文明是不同文明互相融合、消化而成的文明。就像秦漢以後的華夏文明,乃融合商朝信鬼神重占卜和周朝重人文禮教兩個文明而成的「次生型」文明。可是,蘇秉琦這個大膽假設並未得到證明,許多學者心理上無法接受。

其次,(3)以山東為中心,泰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區。(4)以栽培稻米、捕魚、採集水產為主的河姆渡文化區,春秋時代的吳越即在此發端。(5)以洞庭湖和四川盆地為中心,其代表乃巴蜀文化和楚文化。(6)由江西鄱陽湖到廣東珠江三角洲,具有樸素的海洋文化特質。這是最受冷落的文化區。

如此劃分,當然很粗糙,卻足以顯示,直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早期,中華大地文明是多元的,例如中原文明以玉為貴,其他文明區亦同樣有玉器,手工之精巧不遜於華夏。

這些文明怎樣從歷史中消失?融合在中原文明裏,抑或被征服了?或者被消滅了?何以銷聲匿跡三千多年(周朝建國於約前1100年)至上世紀才被發現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