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3日 - 信報
每年十月十三日是國際失敗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Failure),於二〇一〇年由芬蘭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學生發起,希望喚起大家能擁抱失敗。沒想到十三年後,愈來愈多國家/地區人士參與,加上網絡加持,突破地域限制,現已有超過十七個國家響應,於國際失敗日舉辦活動,或於社交媒體分享失敗經驗。有些故事慘不忍睹、或散發黑色幽默,提醒大家,失敗經驗是生命成長不可或缺營養要素,滋養逆境復原力的重要維他命。
慶祝失敗,其實是正視失敗乃生命歷程儀式的一部分,當面對生活中種種挑戰,抱着錯一次就學精一點的心態,隨着我們冒險的心愈來愈開放,復原力會日見豐厚,反正失敗只一種經歷,又是可貴的學習,何必把一次失誤無限放大,成為遮擋生命其他可能性的障礙物?Space X 星艦試升,即使於空中爆炸,Elon Musk仍宣稱發射「成功」,正因為一次失敗,為整個升空計劃帶來數個重要啟發與實證,修正過程、組件及物料誤差,為下次試驗作準備,直至成功。
到底失敗要怎樣慶祝?發起人及後續推動者,提出好幾項建議,包括細數自己失敗戰績,從中檢視一路走來軌跡,承認錯誤是人生一部分,不再重蹈覆轍;喜歡熱鬧的話,可以跟好友一起開個「炫錯Party」,交流大家犯過最大錯誤是什麼,怎樣善後與克服;靜態一點,可以看跟失敗有關電影或書籍等。當然最多人選取的慶祝方式,就是網上分享個人經歷。
記得在芬蘭學生們發起失敗日差不多時期,當地教育模式備受吹捧,不時見到有關芬蘭式教育、思考方法、親子對話等主題報道或書籍,卻少有提及同是芬蘭特色的「失敗日」,反思「成功」與「失敗」定義。近年有機構到校籌辦「慶祝失敗」活動,搭建平台讓同學放膽面對伴隨「失敗」而來的羞恥感,探索成功與失敗的生命意義,明白成王敗寇並非沉澱、理解生命唯一框架,值得加以推廣。個人最喜歡一句口號,出自Life Education《生命教育》頻道一條短片,說「失敗乃成長之母」。誠然,當我們不只着眼於得失成敗的結果,而是對自己於磨練過程中的成長亦有所體悟,失敗又有何所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