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5日星期三

測考以外話題 - 孜然

2023年10月25日 - 信報

重陽過後,很快又到評估測考的時節,爸媽(學生說主要是媽媽)的季節性毛病又發作,開口埋口就是一堆「今天默書/測驗/考試怎樣了?」「溫書了沒?」「做多個練習/背多課書,不要慢吞吞好嗎?」等問題,爸媽可能覺得是種關注,孩子聽到卻變成無形催逼。

聽學生們分享,心裏有另一疑問:當我們跟孩子之間的互動,變成Checklist式問答時,我們對孩子的關注,會否過於傾向目標為本,着重他們有否完成任務,忽略孩子作為一個「人」的成長?久而久之,隨孩子年紀漸長,這習慣會否成為親子間話題愈縮愈窄,爸媽愈問,孩子愈煩的遠因?

在測考時節,孩子在學校、家中承受的壓力,比父母想像的大,除了時刻檢查孩子溫習進度,爸媽亦要觀察孩子受壓狀況,對於情感先行的孩子來說,溫習時表現心不在焉,不一定心散懶惰,有可能他有搞不明白的難題,加上爸媽誤解責怪,被沮喪、無助情緒籠罩心頭,才顯得精神渙散,實質心裏亦為自己沒能完成任務而焦急萬分。

常說,要孩子的邏輯理性運作良好,必先幫他梳理千頭萬緒的感受。爸媽能否跟孩子做到心對心溝通?得先把Checklist暫放一旁,關心孩子溫習時遇上什麼困難。遭到挫折時他們沮喪嗎?當他們表達憤怒時,嬲怒對象又是誰?試過有學生,做盡手頭上的數學補充練習,還是沒掌握換算的竅門,見他氣呼呼的,便嘗試幫他梳理一下心裏感受。沒想到他氣的並非老師、爸媽或自己,而是那堆補充練習,原因是,若補充練習沒這個主題章節,要學懂換算的需要就不存在;雖然他的思路有點歪,倒也逗趣好笑,稍為讓他享受特權,更改作文題目釋放心中怒氣,落堂時他安然跟我道別,說回家要應付新的練習。

把場景拉闊點,即使不用應付測考,平日我們跟孩子的溝通,環繞的話題是什麼?爸媽能否跟孩子交心,就看平日我們花多少心思跟孩子培養感情,試過有家長問,有沒有一套模式可依循?省得放工後仍要動腦筋。回應這個扎心問題,我只能如實回應,沒現成配方或捷徑,爸媽必須身、心、靈俱齊,與孩子同感同在,專心一致陪伴在側,孩子才願意敞開心扉,向爸媽傾心吐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