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5日 - 信報
中國「躺平」風氣流行,美國國債息率高漲,這兩件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兩者結合起來,卻意外引發一種特殊現象,就是近日內地很多人討論「買100萬美元美國國債,然後在中國『躺平』退休」之可行性。簡單來說,目前30年期美國國債息率達5厘,買100萬美元每年可收息5萬美元,相當於每月收入約3萬元人民幣,這筆錢在內地二線城市理論上足夠「退休」,不過同時須注意滙率、物價、中美關係、美國財赤危機等風險。
話說上周三(18日),一位網民在內地雪球論壇上發帖,表示「買了一百萬的美國三十年國債,準備回國躺平了」。該網民解釋,經過計算,憑着這筆美債帶來的回報,「兩口子在國內生活,即使北(京)上(海)廣(州)也夠我們過了。準備一個城市玩幾個月,玩膩了回老家住老房子照顧父母。」他又說,「在美國累了這麼多年,總算感覺生活有點盼頭了,感覺老了也有保障了。謝謝(聯儲局主席)鮑威爾。」
觀乎帖文內容,這位帖主相信是在美國工作多年的中年已婚人士,儲到約百萬美元積蓄,適逢美債高息,剛用這筆錢購入美國國債「食息」,準備回中國提早退休。由於目前美國30年國債息率高達5厘,每月可帶來約3萬元人民幣收入,理論上足夠兩夫婦在國內城市享受中等生活質素。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去年內地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4.5萬元人民幣,意味每月收入中位數約3750元人民幣。倘若一對夫婦「唔使做」每月收入3萬元人民幣,相當於每人每月可花費1.5萬元人民幣,確實可過得相當寬裕。
此帖文意外地引起熱議,逐漸在微博、知乎等其他網絡社區也愈來愈多人討論。一方面,「躺平」這兩隻字吸引眼球,面對沉重的生活壓力、艱難的經濟環境,不少人都想「躺下來」,只是未必有條件實行。另一方面,美國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長期低息,相對年輕的人或許未見過聯邦基金利率高於5厘;鑑於美國國債被視為「零風險」,在當前高息環境下,任何人若擁有數十萬至百多萬美元資產,「買美債回中國躺平」似乎頗具可行性。
事實上,「一百萬美元退休」在美國也向來是熱門話題,當地各大新聞網站幾乎每年都有幾篇「擁有一百萬美元,去哪裏退休最好」之類的報道,且必登上點擊排行榜前列,例如Yahoo!新聞網在2020年的一篇報道題為〈用100萬美元退休的15個最佳地點〉,最獲推薦的包括巴拿馬、塞浦路斯、葡萄牙、智利等。相比起美國,該些海外國家物價較低,但生活質素不俗,適合退休人士拿着100萬美元「慢慢搣」。這跟海外華人用100萬美元購買美債,然後回中國「他他條條」退休,有異曲同工之妙。
4點風險 如意算盤打不響
然而,上述如意算盤看似穩妥,但至少有四點風險值得注意。首先是滙率問題,近年人民幣兌美元顯著貶值,每一美元現金可換到更多「人仔」;惟一旦此趨勢逆轉,將損害依靠美元收入帶來的購買力。其次關乎物價通脹,上文提及的帖主屬中年人士,未來尚有漫漫長路生活,假若中國長遠物價上升,美債息率卻屬固定,屆時「每月收息3萬元人民幣」也未必足以在國內過中等生活。
第三,美國國債「零風險」純屬財務學上的理論假設,隨着美國政府赤字日益嚴重,加以兩黨拉鋸,「違約危機」愈趨頻繁上演;儘管整體而言,美債是世上最可靠收息資產之一,不排除一旦「狼來了」,此番「長尾風險」無法完全抹殺。最後,即使美國政府不會「賴債」,但假若中美關係未來進一步惡化,例如SWIFT國際滙款系統遭到中斷,屆時美債持有人收到的美元利息恐不容易滙到中國使用。
講到底,理財專家通常會給退休人士幾個建議,不外乎資產配置適度分散,例如一部分購買債券,另外持有一些股票指數基金,加上房地產投資,分散風險之餘,亦務求在穩健與增長雙方面取得平衡。再者,一部分資產應該跟退休生活地點相匹配,假設擬在中國內地退休,便該持有一些國內人民幣資產,藉以局部抵消滙率、物價、外交關係等方面風險。
不過,從內地民眾角度看,目前國內確實缺乏好像美國國債之「穩健兼高息」資產選擇。中國30年期國債最新息率約3厘,兼且供應有限、交易稀疏;最熱門的10年期國債息率僅約2.7厘,吸引力平平。至於其他資產例如A股股票、企業債券、銀行理財產品等,潛在回報率較高,卻也風險不低。由此便不難理解,為何很多網民對「5厘息美債」深感興趣。
在當前經濟狀況下,內地民眾對於退休資產配置需要多費思量,除非擁有數千萬元人民幣淨資產,帶來充分安全邊際;否則的話,若想維持中等生活質素,就不太容易安穩地「躺平」提早退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