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日星期二

「冬季養生」補腎法(一) - 李思齊

2014年12月2日 - 信報

本欄前幾期連述乾隆「叩齒、吞津」的養生法,其主效在補腎,這正符合時下冬季補腎的養生法則。今期講冬季養生的要點。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們,自命「天子」,被稱「萬歲」,但真正長壽者卻很少。就宋代而言,北宋皇帝九人、南宋(包括遼、金)皇帝三十九人,平均壽命只四十八歲,獨南宋開國皇帝趙構(西元1107至1187年)壽至81歲。趙構是北宋亡國之君宋徽宗的第九子。北宋末年「靖康之難」後,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北宋皇室、朝臣等共三千餘人,被虜至北方金國。趙構南下逃亡,在途中即皇帝位,建立南宋。據野史載,西元1129年2月,趙構逃亡至揚州,金兵奔襲而至時,他正在被窩中跟女人尋歡作樂,急聞金兵殺至,受驚過度,致陽痿。故有學者稱,趙構是「史上最戲劇性受驚過度致陽痿的皇帝」。他其後為恢復性功能,終身癡迷補腎,沒想到歪打正着,由此獲得長壽。史載,趙構七十多歲時,「遊園兩個時辰,尚不知疲累」。可見,補腎對養生延壽的重要性,而補腎的最佳時間是冬季。

抓緊養生時機

中醫認為:「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這裏的「腎」是指「中醫腎」,不但指腎臟,還涉及內分泌、泌尿、生殖、呼吸、免疫、神經、血液、運動……等多個系統。「中醫腎」是一個整體的概念,被稱為人體「先天之本」,是生命的原動力,腎氣旺,則生命力強。

自然界的生命過程,是一個「生、長、收、藏」循環往復的過程,在四時體現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黃帝內經》載:「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自然界的陽氣,一年四季之內皆經歷着升、浮、降、沉的規律運動,即春天,陽氣從地下逐漸上升;夏季,陽氣浮在表層;秋季,陽氣開始下降;冬季,陽氣則潛沉入地下。筆者多年來觀察發現,人體陽氣與自然界陽氣具有相同規律,如地表下的井水,在冬天是溫暖的(冬,陽氣往下潛沉),在夏天,地表下的井水則是冰涼的。此外,地窖、山洞……等等也是冬暖夏涼,這即是陽氣的升沉所致。冬季是閉藏的時節,人體陽氣也順應自然界趨勢,內斂、閉藏於體內。所以,冬季是養腎的大好時機。

冬季防寒養腎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易傷陽氣,人體陽氣根源於腎,故寒邪最易傷腎陽。冬季氣候寒冷,寒氣凝滯收引,會導致人體氣機、血運不暢,易使許多舊病復發或加重。故冬季養生的首要原則是「防寒」,需首先做到「保三暖」:一、保頭暖:《難經》載:「人頭者,諸陽之會也。」頭部是所有陽氣滙聚之地,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滙於頭部。且頭部血管與淋巴組織豐富、毛孔較大,最易散失熱量,生理學研究證實:當外界氣溫在15℃時,會從頭部散失人體三分之一的熱量;4℃時散失百分之五十;0℃時散失百分之六十,故民諺稱「熱從頭上散」。可見,頭部保暖與全身保暖關系密切。頭部受寒冷刺激,易引起頭痛、感冒、腸胃不適等。二、保背暖:背部是人體的陽中之陽,有七條運輸和管理陽氣的經脈。若背部受寒,寒邪會通過背部的穴位,影響局部肌肉,並傳入內臟,引起腰酸背痛,還可能通過頸椎、腰椎,影響上下肢肌肉及關節、內臟,引發各種不適。三、保腳暖: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是人體三陰經之始、三陽經之終,與人體十二經脈、臟腑、氣血相聯繫。腳部受寒,可引發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經等疾病。

腎主生殖、生長、發育,在志為恐,中醫認為「恐傷腎」,趙構正是受「大恐」而傷及性功能,可見,情志也影響人體健康,不可不忌。

作者專研宮廷秘方

研究助理:文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