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9日星期五

調節情緒,啟動子女安全感 - 伍詠光

2014年7月19日 - 信報

如果父母問我給子女一生最好的禮物是什麼,我會回答:「這是伴隨他們一生的自尊感(self-esteem)。」

你可能會害怕因此而縱容了子女,而繼續問:「難道不指出錯誤,只顧給予他們鼓勵讚賞,就能建立他們的自尊嗎?」

事實上,自尊感並非指過分正面、自信的表現,自尊的根基其實是「安全感」。以下是一些青少年失去安全感的常見例子:

(一)子女沒有達成對你的承諾,當你要問責時,他們便推搪一番、說謊話,甚至反擊,作出「惡人先告狀」的行為。這些不成熟、不肯承認錯誤、不敢面對問題的表現,其實是他們缺乏安全感的結果,他們害怕面對困難,過分着重自己承受不了的後果和懲罰。

(二)子女不願上學,天天在家打網絡遊戲。當父母問及,他們又不願確實回應,支吾以對。這可能是他們正在逃避追不上的成績、老師的責罰、同學的比較,甚至父母的期望。其實,他們大概是不能接納自己的脆弱而難於面對自己。

(三)子女認識了新同學,變得喜歡跟隨他們追捧韓國明星,並花上大量時間和金錢在這些事情上,不願學習,但他們只是輕輕帶過:「怕失去朋友。」

其實,他們只是怕被排斥和失去同儕關係,所以寧願「忍辱負重」,失去自己。

心理學大師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了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說明:安全感就是面對不穩定的情況和關係,不用過度害怕,容易穩定下來。

安全感來自情感的保護,依附理論讓我們在親子關係的建立上有一些啟發:

青少年在急速發展時期,情緒會變得膨脹而複雜,容易情緒化。他們不但要學習掌握和控制情緒,更要了解和肯定自我,建立一份對自己、對環境的安全感。

子女情緒調節器

當子女鬱悶、發脾氣時,父母要賦予「同理心」,給予不帶條件的認同,並嘗試向子女表達你明白他們的感受。

例如對被責罰、對失敗、對失去朋友的恐懼等,而不要立即追究和查問,這是紓緩情緒的重要一步。

父母穩定的情緒,是調節器的開關掣。明白子女感受最大的困難不在於他們是否肯向你表達,而是父母能否冷靜下來,用心聆聽和觀察。

對於非常事件,父母有時「急子女所急」,表現比子女更緊張、更焦急,甚至動了氣。這不但說不上什麼安慰,反而令關係惡化。

有時父母所以焦慮,可能出自婚姻或工作的問題,因此,穩定的家庭關係和環境實不可少,夫妻間應多溝通,彼此支援,從而化解自身的壓力,穩定情緒,建立一個充滿安全感的家。

突破輔導中心經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