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5日 - 信報
不少家長都認同跟孩子「傾偈」的重要性──請原諒我必須在此用上廣東話,因為白話中的「閒談」、「聊天」等都似乎不能準確帶出當中「輕鬆、愉快、漫無目的、沒有壓力、不含批判、間中帶點無聊」的境界。「傾偈」的內容可以是隨手拈來的,也可以是親子任何一方感到有需要討論的話題,總之,大前提是不能從交換思想與感情(雙向的、正面的)變質為訓話及斥責(單向的、負面的),孩子一旦感覺到發言會帶來壓力、嘲笑或是批評,最直接的選擇就是把溝通之門關上。
家有年輕人的父母問我:「我們明白溝通的重要性,也很想跟孩子多傾偈,可是總好像找不到話題,打不開話匣子似的。」有苦心的爸爸媽媽,還想盡辦法投孩子所好;「溝通」本來就是雙向的事,雙方自由自在地表達內心世界,喜歡分享,享受分享,效果是父母更了解孩子,孩子也更了解父母。我也親身經歷過了,當孩子漸漸長大,成為年輕人,再不是帶他們食杯冰淇淋或是簡單地問一句「最近學校有什麼趣事?」便能讓他們對你一五一十盡訴心中情的。
我最近發明的做法是主動向孩子提供我生活片段:午間在公司吃飯盒,我會拍張照片WhatsApp給他們看:燒味師傅今天對媽媽特別友善,挑最半肥瘦叉燒給我;往外國公幹拍下從酒店窗戶看出去風景,也WhatsApp給他們:媽媽早上醒來,窗外白茫茫一片,原來下雪了!妹妹會直接回覆:「媽媽好掛念你!」哥哥要保持酷男形象,也會問:「對面街那座建築物看來很型,能拍張照給我嗎?」其實孩子也在告訴你:「我關心你,對你狀況很好奇,很想知道你的一天是怎樣過的。」
幫助孩子發展這種心路歷程非常重要。父母從孩子小時就習慣時時刻刻灌注很多的愛,在愛孩子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教導他們去愛人、去關心人,否則,單向的愛只會造就自我中心的人。孩子跟你分享經歷,你會表示關心,同時給予回應,同樣地,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也是有血有肉、會開心、會憂愁、會害怕、會氣餒、會肚餓、會怕冷、有喜有惡的真人(而不是超人),讓他們學懂去關心你,並能適當地表達關切之情。有機會享受孩子的愛,自然是甜蜜的,最重要是打開孩子的心,幫助他們摸索及學習人際關係。
最近跟一個朋友談起,她告訴我多年前在英國旅居之時,有空總會把身邊的風景繪成圖畫,然後傳真給遠在家鄉的父母,而她的爸爸在收到女兒的畫作後,又會在上面題字,寫下他看圖畫時的感受:「呵女兒,你畫的這頭花貓在笑。」、「下雪了,多添衣。」然後把題了字的畫傳真給女兒。至今,這疊紀錄二人情感交流的作品仍然是父女各存一份,成為獨一無二千金不易的珍貴收藏。最重要是,這位父親跟女兒的交流是多麼的自然、親切、溫馨、融入生活,難怪這位可愛的女生成長為溫柔、善感、自信及莊敬自強的好女子。
兒童教育工作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