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7日星期一

媽媽寶貝長不大 - 占飛

2013年10月7日 - 信報

每當談到時下青少年孩童化,眾「媽媽的寶貝」不肯脫離父母的羽翼,大家都可能有個錯覺,以為他們「唔叻得去邊」(優秀不到那裏去)。其實,孩童化和平庸、心智未成熟和才智不高,乃是兩回事。兩者沒有必然關係。若是出身基層,更剛剛相反,不是恃才,焉能得到百般驕縱呢?當今最佳的例子,當然是足球強國的青少年球員。

以英國為例,青少年球員十之六七都是寵壞了的孩子(spoiled kids)。他們八九歲已經進入足球學校,有天分的十四五歲已經有份薪酬超過一般大學畢業生的合約。到十八九歲,能晉身正選球隊,就算只是當後備,也可能年入數十萬英鎊,駕駛法拉利、賓利之類名車。如像曼聯的朗尼(Rooney)一朝成名,成為費爵爺口中的「大的白色希望」(big white hope),更是億萬富豪。他們孩童化,只是小事。極端的,分分鐘是另一個「腦殘」──意大利國腳巴洛迪利(Balotelli)。

了解其父母

費爵爺最近在美國接受電視台訪問中提到,要把這代「少年早富」的青少年球員管得貼貼服服,絕不容易。他是老一輩的人,信奉「嚴師出高徒」。他有足夠的威信和權力,可以用「風筒」(hairdryer)——典出費爵爺有一回因碧咸演出沒精打采而在更衣室擲以風筒——鐵腕方式管治。威勢及歷練不如費爵爺的領隊,恐怕不能用他的方法。依樣葫蘆者,如前新特蘭領隊狄肯尼奧(Di Canio),遭球員聯手向老闆告狀,終至被炒魷。

費爵爺還透露了他的秘訣:就是向這些「孩童化成年人」的母親埋手。他說,媽媽永遠知道什麼對兒子最好。父親反而危險,許多爸爸想通過孩子達成他自己的夢想,「He tries to live his life through the boy.」費爵爺如是說。媽媽卻不同,她只為孩子着想。所以,假若有應徵者帶同父母見工,不必因他是「孩童化成年人」而小覷他。他可能是個大有潛質的僱員。假如他真是可用之才,多點了解他的父母,亦有好處,知道如何把他管得貼服也!

Kidult一字最早見於1985年的英國,可見當年已出現青少年孩童化的現象。經歷了二十多年,「孩童化成年人」的人數愈來愈多。香港這些年才成為關注的議題,已經算是「落後」英美了。有些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指出,種種迹象顯示,這已成「次現象」(epiphenomenon),即是:無論輿論怎樣嘆息「世風日下」,聲嘶力竭地抨擊、責備,呼籲家長「迷途知返」,孩童化的趨勢都不會消失。克拉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艾歷(Jeffrey Arnett)在2004年出版的《新興成年期》(Emerging Adulthood: The Winding Road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中甚至認為,時代已變,對「成年期」的定義亦須順應世界改變而更改。

社會變複雜

一般所謂成年有五個階段:完成學業離開學校(中學或大學)、找到工作財政獨立、離家自住、拍拖結婚及生兒育女。就講完成學業吧,二十世紀把成年的年齡由過往的十三四歲推遲到十六歲,之後再推遲至十八歲以至二十一歲,皆因社會變得複雜了,青少年愈來愈要多讀幾年書。

以前讀完小學已可找工作,於是政府只提供免費小學教育。到八十年代,讀完小學已不足夠,要讀完中學才算完成學業,政府亦提供免費中學教育。今天,讀完中學已不足夠,政府不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也要提供資助或貸款,讓考入大學的學生可以完成學業。到二十一世紀,在歐美甚至香港,大學畢業都不保證青年可以財政獨立至能夠離家自住。你叫這一代怎樣如上一代般入大學便算「成年」?

上世紀的五六十後,未夠三十歲可能已開展事業,有足夠的收入可以離家自住、拍拖結婚甚至生兒育女。但八十後大學畢業還是迷迷惘惘,未必知道自己一生想幹什麼,不一定是因為他們比上一輩庸碌無能,而是社會沒有足夠的機會讓他們早出頭。一般青少年離開大學後, 還要多幾年的歷練,才能心智成熟,在大學難免繼續孩童化。

二十五歲才成人

以前,把成年界定在十八歲或二十一歲,還有另一個原因。當時的人腦研究指出,人的腦部發育大概在青春期過後已到頂,往後已難再有大幅的進展。基於這個認識,許多發達國家禁止青少年全職打工,以免「浪費青春」,寧願提供免費中學教育,讓青少年學習多點技能、知識和做人處世的「情緒智商」,才投身社會。政府投資在提高人口質素,比讓青少年早進入勞動市場,對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更有裨益。

只是,近年的人腦研究推翻了上述的看法。在1991年,美國國家精神健康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贊助了一項龐大的、長時間的研究,對象是五千多名十至十六歲的孩童,研究他們的腦部發育情況。起初,研究人員打算在孩童十六歲時便結束研究,怎知研究結果顯示,孩子十六歲時腦部仍在發育,只好把研究推遲到十八歲,以為到十八歲腦部發育已經大致完成。

漸臻成人

豈料事實不然,研究員只好延至二十歲、 二十二歲……初步結果顯示:原來到了二十五歲,腦部發育才算做大致完成。他們還推測,人類在二十五歲後,腦部仍繼續發育,不過,速度會慢下來。這項研究的主持人還打趣說:租車公司比學者更早明白這個道理,不會租車給二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

青春期的腦部發育,主要在兩方面。首先是清理神經元的神經線連接(synaptic pruning)。就像我們清理電腦上的檔案一般,那些很少用到的神經線連接及神經迴路會送到資源回收筒,經常用到的會變得更敏銳。神經線連接和神經迴路在大腦的灰質進行,到二十五歲,灰質已基本上定型,不會再有重大的改變。還會改變的是大腦的白質,過去以為白質在二十歲左右便大致完成增長。上述的研究卻指出,白質的增長至少延續到二十五歲。

假若人的腦部發育至少要到二十五歲才算大致完成和告一段落,那即是說,應該到二十五歲才算「成年」。由十八歲至二十五歲,只是艾歷教授說的「漸臻成人」(emerging adults)。未能脫離父母的庇蔭、孩子氣一點,何用深責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