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致癌體內因素:情緒過度 - 關德祺

2013年7月24日 - 信報

為什麼有人即使做足防癌措施,卻照樣患上癌症?為什麼有人吸煙飲酒,仍然平安無事?例如,雖然吸煙者患肺癌的機會率比非吸煙者高十倍,但大部分吸煙者並不患肺癌,而在肺癌病人當中約有10%至15%屬非吸煙者。所以患癌的關鍵並不只於外在因素,也在乎內裏──體質與情緒。

體質與情緒的關係密切,中醫所謂「形神合一」,形是指軀體的皮肉、筋骨、脈絡、臟腑及充盈其間的精血,神是指生命,包括意識、情緒。一個活人由軀體和意識組成,喜、怒、憂、思、悲、恐、驚是正常的七種情緒反應,一般不會使人發病,但當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刺激,超過人的承受力,就會引起氣亂,氣亂則運行不通暢,變生百病。

怵惕思慮者傷神

《黃帝內經》:「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百病之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情緒是身體構造及生理功能的一部分,每個人的體質決定了各自的心理質素、情緒特徵,「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

多個現代醫學研究結果均支持一種看法,就是癌症合併憂鬱症預示着癌症死亡率增高,無論憂鬱症發生在癌症診斷之前或之後。以往西醫對於癌症治療效果的評價,倚重生存時間和癌細胞指數,而忽略了病人的生活質素,現在西醫也重視癌症病人康復期間的體質與情緒,逐漸走近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系Spiegel及Giese Davis教授,分析了癌症患者中憂鬱加重癌症程度(如疼痛和疲勞)的原因,一是影響神經、內分泌、免疫功能,尤其是皮質醇,褪黑素的晝夜節律,從而影響身體對變異細胞的監測和消除;二是憂鬱症患者較少遵循防癌治癌的建議,不利康復;三是癌症症狀及治療副作用很多時與憂鬱症相類似,如失眠、無胃口、疲憊、精神恍惚。

壞訊息更甚致癌物

心臟對於西醫學來說只是主導血液循環的功能,與思維、情緒、意念無關,但中醫學認為心是五臟六腑之主,又主管情緒活動,「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由於社會、職業、家庭及健康問題所造成任何片段的不良情緒,都是一個壞訊息輸入心神,例如癌症診斷本身就是一個強烈的壞訊息,如果刺激不斷,日積月累對全身的損害更甚於致癌物。現代中年人習慣於名利爭鬥,少年人沉迷於各式玩耍遊樂,共通之處都是「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神馳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癒也。」

單一因素通常不足以獨行致癌,各種成因往往相互聯繫,共謀得逞。例如,由於氣虛者經脈虛空,外邪乘虛而入,阻塞氣血運行通道,形成氣滯血瘀腫瘤;或由於痰濕內生,阻礙氣血運行,形成氣滯血瘀痰濕腫瘤;或由於情緒壓抑,氣機鬱結,蘊生內熱,復加熱毒外邪積聚,形成氣滯熱毒腫瘤。

作者為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應用科學系高級講師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