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6日星期二

新加坡國際名校逃亡潮 - 高天佑

2013年7月16日 - 信報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棄星赴港」,在獅城引起很大震動,因為這已是近一年來,第四間撤出星洲的國際名校。就連向來保守的《聯合早報》等星洲媒體,也不禁質疑「新加坡是否已逐漸失去吸引力」。其實,這非戰之罪,只因本港現時比星州更能受惠於中國,但香港的前途也不樂觀,恐怕他朝也會一如星洲。

自去年11月至今,已先後有紐約大學法律學院、內華達州大學酒店學院及「李安母校」紐約提斯克藝術學院,宣布結束新加坡的分校或課程【表】。這批院校,源於新加坡2000年推出的「環球校園(Global Schoolhouse)」計劃,提供地皮和資助,吸引國際名校辦分校。最初的確有聲有色,連董建華也想仿效。但隨着四校撤出,現時留低的國際名校,只剩英士商學院(INSEAD)和洛桑學院(IMD)。

芝大赴港只為進軍內地

其中,芝大商學院「棄星赴港」,格外震撼,《聯早》形容:「新加坡和香港這兩個亞洲一線城市,向來處於競爭關係」,因此令人擔憂「新加坡是否已逐漸失去吸引力?」可惜,無論《聯早》或《海峽時報》,都只點明情況,並無找出答案。

不少論者認為,新加坡缺乏學術和言論自由,促使院校大逃亡。這講法未必是事實,學術和言論自由誠然重要,但是該批院校當初進駐時,已很清楚新加坡的學術和言論自由度,為何當年仍要來,今日卻要走?

其實,誰都知道,名校赴海外辦學,除了推廣學術,最重要是為了賺錢,如同現時爭相北上的本港大學。國際名校當年赴星是為賺錢,今日是因為蝕錢而走,而蝕錢的最大原因是收生未如理想。

星洲的環球校園計劃,主要對象是海外學生,如同金融業,最大目標是東南亞和中東的有錢人。但現在中國是最火熱市場,海外學生在星洲讀書,對於去中國發展的幫助有限,還不如直接去內地或香港就讀。總理李顯龍曾提出,到2015年要吸引15萬海外學生,但實際上,海外學生由2008年約10萬名,至去年跌至約8、9萬名,意味近年不增反減,幾乎肯定無法達標。

不認還須認,面對中國這塊巨型磁石,周邊市場都難免受其牽引。芝大商學院棄星赴港,反映本港現時更能受惠中國;正如副院長Kooser說:「不能說新加坡不好,但香港更好。」但他也說,現時不赴內地辦學,只因政策規定要合營;換言之,一旦內地開放政策,該校就可能進駐上海等大城市,放棄香港。這正是新加坡、香港和上海的三城故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