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6日星期二

讀書不一定入大學 - 高天佑

2013年7月16日 - 信報

第二屆DSE昨天放榜,只佔全部考生不夠0.1%的狀元們繼續搶盡鎂光燈,傳媒樂此不疲,數完星星後,很少會附帶一提,大批符合最低入學資格的「33222」同學,還可怎樣拿學位。

這種盲目推崇好成績、入大學的主流論述,其實很誤人子弟。作為學位踏腳石的自資副學士額由2001年的3732增至10年後的27822,人力資源顧問已不斷警告,只求開班的專上教育早跟職場脫節。

職訓更有效分配人才

以新聞業為例,中、浸、港三大各有碩士、學士、副學士課程,還有樹仁、珠海、公大、恒管及暨大等,難以盡錄,試問一個幾見夕陽的行業,又如何吸納畢業生?更何況,傳媒本來就經驗先行,有人脈、有看法的,有沒有碩士學位又如何?

英語教育體系下,政府過往不理好醜一味把學生往大學推,但金融海嘯後,英、美及歐豬等都理解到,光有學歷,但其知識沒有市場的人,畢業只等於失業,故更為推崇以德國、奧地利為首,廣見於中歐的職業訓練系統。

平治曾表示,生產房車由自動化技術、激光焊接及黏合無一不需要高度技術,勞工市場供應卻往往跟工場要求有差距。這令不少車廠要照搬老家的雙重職訓。

的確,與其讓學生讀語言、商管一類籠統科目,不如提早鼓勵一些人選定路向,按企業需要學習一門技能,盡早儲下實習經驗,以至考取專業資格,反更有利事業發展。

只要花些時間在網上找找、多問不同親友意見,其實不難找出渴市的行業,像汽車維修、電機工程、物業管理及保健科學都極需人才,職業訓練局及明愛白英奇等都提供不少課程。

又如園景建築學,看似偏門,但在綠色建築大盛下,其實求過於供,註冊園景師入政府月薪4.7萬元起跳,有些大學畢業生或終其一生都掙不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