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星期六

知足的力量 - 馬露明

2013年6月1日 - 信報

金邊後,朋友帶我參觀當地學校、孤兒院和貧民區,印象最深刻是貧民區境況,那裏是我見過最貧窮、最髒的地方。幾十年前,金邊政府不知道該如何處置垃圾,便把廢物傾倒到城市郊區。多年來廢物堆積如山,成為現今垃圾山。

人們搬往垃圾山,以此地為家,以拾垃圾為生。每天他們走在垃圾山上,尋找塑膠瓶、銅電線以及其他可重複使用的物品變賣。拾垃圾的通常會是孩子,是年幼的孩子。他們光着腳,做他們日常的「工作」。

我穿越蜿蜒狹窄街道,那裏正正是他們的家。垃圾山的人很友善,讓我們參觀他們的家和聯誼地方。這些人依垃圾山建造棚屋,既沒有淡水和電力供應,就連基本的衞生水平也達不到。我們在一個家庭的家中看到豬圈;雞隻到處亂跑;蒼蠅在拾回來的垃圾堆上空盤旋,發出陣陣惡臭。

難忘笑臉

我對那地方最難忘並不是難聞氣味,也不是極差生活條件,而是看到的笑臉。穿過狹窄小巷時,每個人都對我露出燦爛笑容,如陽光般溫暖。我曾想過會在那裏看到掛滿憂愁面容,但卻遇見溫情滿載的喜悅。孩子高興地跑來跑去,親切地和我們握手,活潑地希望和我們拍照。

看着這些孩子,他們雖然赤着腳,但面上的笑容讓我想起了作家使徒保羅寫道:「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知足,是次體會動搖我對知足的定義。我在柬埔寨看到的孩子,他們物質生活絕不富足,但卻為所擁有的感到滿足。我和香港孩子做了個對比,香港孩子擁有比他們所需要的更多,但當中有很多人仍感不滿足。我結論是,知足與擁有的東西多寡沒甚關連,而是在乎心中的想法。

一顆知足的心即使空着雙手,仍能感滿足;一顆常抱怨的心即使雙手捧個滿仍覺不足。不論孩子年幼與否,我發覺要教導孩子知足是很困難的事。然而更困難是即使我們成年人也很難心存知足。我們滿意現在的手機或手袋款式嗎?還是在不斷追求最新出品?我們滿意家人和朋友嗎?還是經常抱怨他們的不足?我們滿意孩子表現嗎?還是常抱怨,並拿他們和其他孩子作比較?

憐憫之心

大多數家長告訴我,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為自己所擁有的而感到知足,明白自己有多幸運。很多時候,孩子們被告知「很多貧困國家的孩子都缺乏糧食,你應該為有食物而感到快樂」或「很多貧困國家的孩子都沒有學習的機會,你應該為有機會上學而感到高興」。

這些父母都出於好意,但我認為這些說話會令孩子感內疚(孩子為擁有沒有要求過的東西而感內疚)、傲慢(孩子覺得自己比別人優越)或對弱勢兒童起憐憫心。我覺得我們能告訴孩子其他孩子知足之心,教導他們從中學習,效果更佳。但首先,我們必須學會知足。當身為家長的我們學會「無論什麼景況都可知足」,孩子便會以我們為榜樣。畢竟,以身作則比言語上教導更有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