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9日星期五

失敗的力量 - 馬露明

2013年2月23日 - 信報

愛迪生永遠是我的榜樣之一,他最為人熟悉的成就是發明了為世界帶來重大改變的電燈泡,更擁有超過一千項發明專利,當中包括留聲機和電影攝影機。愛迪生教人驚嘆不已的創造力令世界變得更美好。

可是我最佩服的並不是愛迪生的發明,而是他的態度。常言道,過程比結果重要。愛迪生在嘗試製作電燈泡時,便嘗試超過一萬次後才成功。一年半以來他嘗遍不同的燈絲、電路和開關,他終於成功了!毅力驚人!

問及愛迪生經歷一萬次失敗後感覺如何,他回答說:「我並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了一萬種不可行的方法。」

愛迪生並沒有將錯誤視為失敗,而是看成可以從中學習的事件。換句話說,失敗可以成為學習機會,若將學習機會加上毅力,便有機會成功。

失敗=學習機會

學習機會+毅力=成功機會


很多家長在教育子女時都希望採用最有效的方法達到目標,不希望孩子失敗,浪費時間。如女孩不懂穿鞋子,便叫家傭幫忙,因為這樣比叫她自己嘗試更省時。如男孩不懂使用筷子,便給他叉子和勺子,吃完後能盡快做功課。我們選擇效率而不讓孩子嘗試的同時,便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

不時有人問我對「港孩」和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的現象有何看法。誠然,當看到家長為孩子辦妥一切時,便不會覺得奇怪了。若孩子未曾有機會嘗試綁鞋帶和失敗,怎能期望他懂?若孩子從來只使用湯匙,又怎能期望他懂得用筷子?

放遠眼光

因此,我認為教育孩子的關鍵,並不在於保護他們免受失敗,而是教導他們從失敗中學習。倘若我們能培養孩子在困難情況中堅持下去的動力,便是在為他們未來的成功鋪路。我遇過不少在職場上的成功人士,他們都和我分享了年輕時失敗的故事,而改變他們生命的,正正是面對失敗時仍不放棄的毅力,帶領他們克服困難,令他們變得更強壯。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以大局為重,為孩子放遠眼光。你今天為孩子收拾書包,確保他沒有忘記帶課本,的確令你能盡快出門口,可是十年後,你那已經十多歲的孩子將不會懂得收拾考試需要的東西;二十年後,他外出工幹也不會懂得收拾行李。若要為孩子的將來做好準備,我們便要從今天開始。

最近有一名八歲的孩子來上課時在哭,我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說他的媽媽剛說他不夠獨立,並要從那天開始自己的事自己做。我再問詳細一點,其中一件事為用筷子吃飯,這代表着,男孩現在根本不懂得使用筷子。男孩想起自己要做的事,便感到非常害怕和無助。

彈珠故事

我把他帶進辦公室,並用了半小時和他練習以筷子挾起物件。我看着他摸索如何用筷子挾起棉花、橡皮圈和萬字夾,我向他保證他做得到,並說會讓他一直嘗試下去,直到成功為止。經過幾次失敗之後,他終於能挾起物件,最後一階段就是用筷子挾起彈珠,這對成年人來說也絕非易事呢!第一次,他失敗了;第二次,他也挾不到彈珠;第三次,彈珠滾走了。大約在第六次,他挾住了彈珠,並將彈珠成功挾到另一個碗。他抬頭看我時的笑容令我不得不忍住淚水!看着小男孩由失敗中的轉變是何其感動。他感到非常滿足,不停地以筷子挾起彈珠,每挾起一顆,臉上的笑容便愈見燦爛。

重點不是給小男孩一雙筷子而非勺子,而是給他失敗的機會,並鼓勵他堅持下去。每次他失敗,都能學到一些東西,令他能滿懷自信地拿起筷子。

讓孩子嘗試失敗,並從中吸取教訓。這就是失敗的力量,失敗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看看這塊墊腳石在愛迪生成功路上的角色便會明白了。

馬露明:教育系碩士、JEMS Learning House校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