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0日星期三

中產父母多霸權 - 占飛

2013年3月18日 - 信報

中產與其他階級最不同的地方是,他們大多只想過他們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和「自我複製」子女。大多數中產既不想「聞達於諸侯」,也不想成為大富大貴,為了賺錢而失去自由、自我。為此,有些中產甚至不肯生兒育女,以免阻礙他們追求理想生活:只幹喜歡的工作、衣食無憂、維持有品味的生活方式。有子女的中產,便花盡心機、金錢、時間、工夫把下一代都複製成中產。

窮人不想自我複製。天下父母都希望青出於藍,無產階級只想子女發達,不能發達也至少是中產。哪會希望子女像自己那樣終生做個手停口停的打工仔?他們畢生貧困潦倒,唯一可以享受「美好生活」的機會就是子女一朝發達,至少高薪厚職,反哺父母,所以,無產階級只會不斷鞭策子女向上爬。

克紹箕裘

白手興家的資產階級無法自我複製,子女不可能像他那樣生於貧困。無論他如何嚴於家教,防止子女成為富二代,但他們始終不能白手興家,除非像畢非德那樣,子女大學畢業後便趕他們離家創業。中國人尤其不會這樣做,大都喜歡子女克紹箕裘,繼承父業。

中產特別在他們很喜歡做中產,尤其是自命高尚、有點學識、講究生活質素、自以為有高雅品味的中產,更會認為中產生活方式是最符合「人性」(human)、正派(decent)及「不枉此生」的。

大富大貴的資產階級往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梁錦松說「錢花掉才是自己的」,是典型中產對財富的觀念。收入不能太低,否則無法享受高品味消費——住有獨特風格設計的豪宅、飲食光顧三、四星級餐廳、行萬里路見識世界、去米蘭聽歌劇……但也不可把生命耗費在累積財富之上,以致沒有時間享受人生。

中產太喜愛中產生活,太信奉中產的價值觀念,以致他們人生的第一優先是個人能持續地享受美好生活,第二優先是從小培養子女做成功的中產。中產重視教育,因為他們——尤其是從事專業服務的「新中產」如律師、醫生、會計師、顧問等——便是靠讀書成績好而晉身中產。除教育外,他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階梯可以順順利利地晉身中產。何況,要有高品味,更離不開教育。

教育愈普及,競爭便愈激烈。在香港,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三四歲的孩子便要爭入名牌幼稚園。在小、中學階段,學業成績出類拔萃之餘,孩子還要學琴學跳舞學繪畫、學打網球或高爾夫球,還要博覽課外書、出外遊歷、關心社會……以上十八般武藝文武兼修,還能快快樂樂地成長的孩子,萬中無一。

中產父母如此安排孩子的成長,根本違反了中產的核心價值。他們已忘記何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們自己為了「生活質素」(quality of life)而不做金錢、工作和成功的奴隸,卻逼迫子女犧牲童年及少、青年的「生活質素」去保證將來的成功。

矛盾重重

中產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矛盾重重。一方面,他們花很多時間和子女溝通、玩耍、生活上照顧周到至近乎驕縱,又花心機培養子女的自信、以獎代罰、說道理……在在都表現出他們是開明、開放及尊重子女的雙親。另一方面,他們卻巨細無遺地安排子女的生活:打機只可打一小時;只可看「益智」的電視節目,不許看爛電視劇;只可吃得健康,不可吃垃圾食物……並認為這樣全面介入子女的生活是出於「關心」和善意。其實這根本違反了中產的核心價值。中產重視個人自主,夫妻各有私隱,子女卻在父母的羽翼下,得不到完全的自主,只能在父母圈定的範圍內自主。

中產父母以為:叛逆唯一的成因是壓迫、缺乏溝通和關懷。他們既然是開明、開放的父母,子女便沒有道理還要反叛他們;他們明裏說尊重子女自由選擇,其實暗裏剝奪了子女「反叛的自由」和「拒絕做中產的自由」,依然是「權威的」(authoritarian)父母,不過是綿裏藏針的、慈愛的權威而已。中產奉個人主義為圭臬,卻在教育子女上違背了這個核心價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