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5日星期六

孩子的空間 - 李維榕

2013年1月5日 - 信報

從丹麥來了一位博士研究生,到家庭治療學院來臨床實習兩個月,近代各地大學都鼓勵研究生到不同文化去實習。但是很多外地來的學者,都是單騎走天涯,安耶卻與別人不同,與她一同出現的,不單有她的丈夫,她的父親,還有三個兒女,最大的女兒才十歲,跟着是七歲和兩歲的兒子,還加上一部嬰兒手推車及一堆毛娃娃。

陣容如此浩蕩,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其實是安耶一家五口先來香港,她的父親為了和女兒一家過節,才大老遠地趕來會合。歐洲人對家庭的重視並不下於中國人,不同的是他們即使關係密切,人與人的界線仍然一點也不含糊。安耶一家在黃金海岸租了一間小公寓,父親卻在九龍的酒店下榻,三代人擠在一起的觀念,對他們來說是天方夜譚。

記得我以前在國外居住時,有一次我丈夫的細嫲到訪,我們特別為她安排了酒店,她生氣死了,賴在家中不肯走,教訓了我們一個晚上,她說:「即使擠在地上睡,一家人也不能分開住。」結果我們不但損失酒店按金,還得把自己的床讓給她睡。

與安耶一家人去吃點心,大碟小碟的,小傢伙見什麼就一手抓去放入口內,兩個大的卻乖乖坐着,沒有父母的吩咐,誰也不敢動手。原來他們父母作了特別安排,讓孩子離校兩個月,把課堂搬到東方的世界,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歐洲人喜歡帶孩子外遊,以前在歐洲旅遊,總是碰到很多父母親帶着孩子講解古蹟。我覺得這些孩子十分幸運,小小年紀就可以放眼世界。現在看到安耶夫婦手忙腳亂地帶着三個幼兒,才讓我想起這個歐洲人的傳統。

年齡不同待遇有別

三個孩子年齡不同,父母的待遇也不一樣。大女兒年長,可以隨身攜帶手提電話,大弟卻不能,只有不斷斜着眼睛看姐姐玩遊戲機。大人忙着說話,注意力很少放在孩子身上,除了小傢伙需要特別照顧,明顯地,這是大人的時間。

吃過午飯,才把孩子帶到公園,那是孩子的時間。各守各位,界線分明。兩個孩子很有禮貌,自信卻十分低調,不像一般美洲孩子那樣自以為是,也不像一些中國孩子那麼依賴着父母。

安耶來香港學習東方文化,我卻從她的家庭教育中找回一些久已遺忘的歐陸痕迹。

我們臨床工作上所見到的家庭,卻讓安耶十分驚訝。那天我們看到一個十二歲的男孩子,被診斷為多動症(ADHD)及亞氏保加症(Asperger syndrome),父母自認無法與他溝通。於是我們便提議本來坐在父母中間的孩子坐到父母對面,讓他們對談起來。很快就發現,孩子的說話能力很強,與母親對話,簡直是舌劍唇槍,對答如流,不能溝通的,倒是那坐在一旁沒法插口的父親。   

其實父母的所謂溝通,大多時都是要求孩子聽話。不單聽話,還要以大人的思想為思想。這是一位身經百戰的母親,自少就面對各種坎坷,沒有任何事可以把她難到。成家後,她更是八面威風,她說,丈夫對她十分遷就。他卻說:「不遷就不行!」惟獨是兒子一味與她對抗。

只想着吃喝玩樂

問題是,她認為對的事,誰也別想左右,兩個男士都稱她為虎媽媽。正因如此,丈夫就變得無言,而孩子就磨練出一張有理不饒人的口。我問他說:「你口才這般了得,將來想當大律師嗎?」

他答:「不!只想吃喝玩樂!」

虎媽媽被氣得要發作。我卻忍不住說:「我也是!」

誰不想吃喝玩樂?但是這並不等於不上課或不做分內事。

母親後來說:「我平時聽他說這些不負責任的話,就氣得要駡他。現在看來,實在不必如此動氣!」

話是這樣說,很多過分負責的母親很難容忍孩子有別的思索。這些老是與母親抬槓的孩子,其實也不一定是不聽話,反而是無法離開母親,才會如此糾纏。像這孩子說的:「其實母親的一舉一動,一個小表情,都會牽引着我!」

當然,最讓安耶困惑的是,那個被當作透明的丈夫,他怎會由得妻子與兒子霸佔全部空間,甚至要兒子為他表達,也不肯出來主持大局?對於這位前線的歐洲女性,她更是無法了解一個只與兒子周旋而不管丈夫的中國妻子。

莫名其妙的費解

但是最讓人費解的是,很多這些被診斷為多動症或亞氏保加症的孩子,如果看到他們與家人的互動,就會發覺他們的行為其實很正常。像這個青少年,他的多動也許是補足了父親的不動。至於亞氏保加症,是自閉症的一種,患者不善社交、固執、思想偏激、行為古怪、喜作重複動作,這些形容放在任何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身上,都十分合用。男孩說,他為了逃避母親,把自己關閉在房中,缺乏朋友,也不愛上課,只顧上網。與母親爭執起來,說話刁鑽古怪,誇張而又不切實際,這都是典型的青年人行為,現在卻被診斷為精神病症。

但是最讓人莫名其妙的是,這些青年人分明是衝着母親而來,為何我們卻說他們是與母親不能分體?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想想看,如果孩子真有獨立的思想,又怎會全神與父母作對?一切古怪行徑都是為了要擺脫對父母的依附。因此,愈是無法抽身,愈是矛盾重重。

我們在同一時間也看到另一個亞氏保加症的青年,他的母親訴說婚姻平淡,丈夫無法了解她的心底索求。她說:「很遺憾,我最希望的就是有個soul mate!」 那個被認為一直與她作對的兒子卻不由自主地反應:「我不就是你的soul mate嗎?」

三角關係的混淆

很多人都不明白,心靈相通並非一定是柔情蜜意,有時互相攻擊也是一種滿足轟轟烈烈的心靈需要。只是如此一來,孩子與母親就成了平輩,母親又怎能成功施教?孩子與父母問題往往不是缺乏溝通,而是沒有界限,角色混淆,尤其父母關係不密切時,孩子就會成為母親或父親的爭取對象,這種困在三角關係的孩子很容易就背上各種標籤和病症。

怎樣才是健康家庭?其實無論哪一個文化背景,都應該有個適合孩子發展的空間,讓孩子安心地做孩子,不必時常考慮大人的遺憾、失望和苦澀,這樣他們才感到安全,專心發展自己的心智。只是知易行難,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孩子都是家庭的產品,又怎有可能不受人間煙火的渲染?父母能夠做到心安理得,已經很難得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