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日星期二

優格之優 - 顧小培

2012年7月3日 - 信報

有一個外語的譯名,頗為混亂。外文是Yogurt,此乃是一種發酵了的奶製品,一般是加進了乳酸菌而產生,可以有多種水果味道,例如草莓。香港譯它為「乳酪」;這不算是全錯,但按照一般的說法,「乳酪」所指者,是香港人稱之為「芝士」的東西。台灣譯Yogurt作「發酵乳」或「優格」,中國大陸則稱之為「酸奶」,後兩者的稱謂,看來都比較清晰。現在這食物頗通行,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牌子。理論上,其中必定含有一種叫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的「活」性乳酸菌;不過,也有些牌子是魚目混珠的。若想知道某一種「優格」其中的乳酸菌是不是「活」性,可取其中一茶匙,調進一杯牛奶內,之後,將這杯奶存放雪櫃中。如果原來的優格中含「活」性乳酸菌,二十四小時後這杯奶也會轉而成為「優格」。


乳酸菌對身體有很多好處:第一、能驅走大腸內的壞細菌;第二、能減低身體對進食食物所引出的敏感反應。細菌之所以有所謂「壞」和「好」,視乎它會不會分泌毒素。壞的細菌有如「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它生出的毒素,可令大腸分泌大量水分。乳酸菌不會分泌毒素。不但如此,乳酸菌更會與壞的細菌爭奪大腸內的「地盤」(這也屬昨天所述的「累足意識」Quorum Sensing功能),從而將壞的細菌趕走。另一方面,乳酸菌能增加一類叫CD4(+)CD25(+)FOXP3(+)的「調節性T型」(Regulatory T)免疫細胞(見Biol Pharm. Bull., Vol. 35, pp. 612-616),好處是能減低人體對食物產生的敏感反應。先稍稍解釋「食物敏感」。舉一個例:當母親停止哺乳,開始給嬰兒吃一點點雞蛋白之時,駐守在嬰兒小腸的免疫細胞,會是初次遇到這些東西(鳥的蛋白質),於是大為緊張,誤以為雞蛋白是侵略者。免疫細胞一旦認定雞蛋白是侵略者後,會牢牢記住,將來每次遇到雞蛋白,便立即迎頭痛擊;但不分青紅皂白,殃及池魚,連自身也在「痛擊」之列,這便造成了「食物敏感」。上述的免疫「調節性T型」細胞,能帶出「免疫包容」(Immune Tolerance),於是化險為夷;而且,若一旦包容了雞蛋白,以後也會繼續包容下去。這樣說來,是不是必須服食乳酸菌,否則嬰兒會有「食物敏感」?不是,因為基本上,母乳之內本來已有「乙型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beta),這東西正是有提升免疫「調節性T型」細胞之功(Gastroenterology, Vol. 141, pp. 1802-1812)。TGF-beta是一種很有趣的因子。母乳內大量的TGF-beta,不但能令嬰兒小腸的免疫系統接受(不排斥)「前所未見」的食物,而且,待去到母親要停止哺乳之時,殘留在乳房內乳汁中的TGF-beta,可以令乳腺凋亡(Apoptosis);當哺乳逐漸停止之際,乳汁也會一天比一天減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