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

氣功養生知多少(七):打坐不一定要舌抵上腭 - 袁康就

2012年6月11日 - 信報

對於煉打坐氣功的人,舌抵上腭是搭通「上鵲橋」的一個必須動作。上下鵲橋是任督二脈的連接處。此處搭通就叫「打通小周天」。搭通上鵲橋的方法,就是舌抵上腭;搭通下鵲橋是提肛。

其實,當你做這個舌抵上腭之前,你真的明白背後原理嗎?你有問過你師父,師父怎樣教你呢?打坐即使要搭通上鵲橋,哪有必要舌抵上腭嗎?


我們來做一個實驗。我們嘗試合口,感覺一下,舌頭是否抵住上腭?對,是抵住的。既然舌頭沒有不抵住上腭,哪為何要舌抵上腭?打坐時口是合着的,那舌頭就很自然抵着上腭了。既然舌抵上腭了,何須又說舌抵上腭呢?你師父可能會說,把舌頭捲曲抵住上腭後方,才是要求的舌抵上腭;抵住了,小周天就通了!

首先,打通小周天是誤導的。小周天本來就通,不用打通。任督二脈不會不交接,也不必刻意製造交接,來一個舌抵上腭。那麼,這是什麽原理呢?讓我告訴你,舌抵上腭這動作不為搭通上鵲橋,而是求取津液!打坐煉氣當中,有些功法是着意求取更多、更明顯的津液的。當然,部分打坐功夫不以此為目的。舌頭在一般合口狀態,雖然觸到上腭,然舌底下的津液量在不達標的情況下,我們就有需要以舌抵上腭來造就更多的津液。口水多寡是煉氣進程的一個指標。當我們愈坐愈多口水,那就表示我們煉出氣來。為什麼這樣說呢?舉個例子,一百米短跑,十秒完成很不錯啊!我們不妨留意,有誰跑步完畢不出汗呢?沒有!哪為何要出汗呢?主要原因是:氣多能生液,液多又能生氣。出汗,是說明剛才的運動,你耗用了大量的氣。

打坐若能把氣推上頭頂,在足夠氣量的前提下,讓氣轉化為液,沐浴全身,那就必須以舌抵上腭來推動這轉換機制。舌抵上腭可催促更多的內氣轉成津液。舌下有金津、玉液兩穴位,是排出津液的地方。所以,某些功法的確要求捲舌往上腭內裏退,不過,做此工夫之前,煉者已完成一系列強壯氣量的工夫,且內氣經已在顱內積聚,等待量變到質變之時。講舌抵上腭,你又是否煉到這個階段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