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淺談濕氣問題 - 王紅英

2012年6月5日 - 信報

「濕氣」是中醫理論中常提到的濕邪,自然醫學認為是由於身體內水液代謝受阻後,令代謝水份無法排出體外後所出現的一些症狀,例如:容易浮腫、疲倦、濕性濕疹、關節痛等。

人與大自然是一個整體,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互動的,例如多曬太陽可令我們身體產生多些維他命D,又可產生多巴胺神經傳遞物的物質,令我們心情舒暢,無論泥土裏長出的蔬菜或果樹所結的果實,都能提供身體大量的微量元素(維他命、礦物質)等,相反人體的排泄物對蔬菜、植物來說都是最好的營養素等等,兩者之間互相交換吸取。故此,當秋冬之後轉到夏天,由於氣溫的變化、天氣變得很潮濕,產生我們所謂的「濕氣」。

免疫系統的差別

但為什麼在不同天氣時、有些人穿很少衣服但不怕冷,而有些人穿了防寒內衣,再加羽絨外套都仍然覺得太冷?這就是免疫系統強弱的差別。免疫系統是最結實的防彈衣,它可阻擋大自然風、寒、濕、熱入侵體內,如果一個人身體的血液暢通,而且血液內有足夠的營養素供給身體各免疫器官,此時的體質是很難被自然界的「濕氣」入侵。即是免疫系統弱的人士,大自然的「濕氣」才會侵入體內,令身體產生不適症狀。

當自己身體內的水份沒有正常代謝時,同樣也產生所謂的「濕氣」,這通常發生在脾胃較弱的體質人士身上,由於脾胃消化差人士的脾胃、胰臟分泌的消化液不足(例如:澱粉酶、蛋白酶等)或肝臟分泌的膽汁不足(膽汁內含消化脂肪的脂肪酶),當進食的食物未能在正常時間內消化,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在消化道內發酵而產生很多黏液(中醫學常稱謂「濕重」),這些黏液會令循環系統受阻。多餘水份無法正常代謝,令身體感覺沉重,甚至有些浮腫,平常我們大家都稱之為「濕氣」好重。

濕氣對人體的影響

無論「濕氣」進入體內或體內所產生的黏液「濕氣」,均會令人體容易感覺疲累,甚至睡足仍沒有精神工作,血液及淋巴循環差、易水腫,關節容易疼痛,睡眠較差。情緒方面容易內困,皮膚方面則容易生長濕性濕疹,出現內包粉刺、香港腳等等。

對於免疫系統弱而容易被大自然的「濕氣」入侵體內的人士,最重要的是需補充免疫系統的營養素蛋白質(蛋白質是免疫系統的基石)及基本的微量元素(維他命、礦物質)。

從食物補充是否已足夠?懂得注重健康、均衡飲食的人士,可從食物中補充,對於偏喜歡「垃圾食物」的人士來說,需要從營養補充品中提供,有些人士虛不受補怎麼辦?需清走體內毒素,瀉走肝火(中醫理論),補充能令胰臟、脾胃分泌胃液及能令肝臟分泌膽汁的營養素,此時身體正是受補的時候,特別是當人體吸收足夠有益的蛋白質(需含九種人體必需氨基酸),身體已開始有了能量,有了能量也就有了抵抗外界「濕氣」入侵身體的能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