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日星期二

大吃大喝寒食節 - 占飛

2012年4月3日 - 信報

元朝之前,清明原本是個大吃大喝大玩大樂的節日,清明之前一至三天是寒食節,加起來就是個長假期,有點像其他民族歡慶大地回春的春祭。寒食節那幾天不許生火,只吃冷食:凍粥凍酒、凍麵棗餅之類。這個習俗甚古,在鑽木取火時代已經開始。

民間總喜歡附會,給節日一個故事。據說,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被迫害要流亡,介之推伴隨左右,曾因晉文公吃不慣粗糧,無法下咽,介之推便割腿上的肉煮湯給他充飢。怎知晉文公得天下後,竟忘記封賞介之推。他便帶同老母隱居山林。到晉文公想起要封賞他時,介之推卻拒受這嗟來之食。晉文公聽信讒言,放火燒山,逼介之推現身。怎知山燒光了,卻不見介之推。原來他寧抱住母親一齊燒死,也不肯再受晉文公俸祿。晉文公悔不當初,便規定燒山這一天禁火,作為紀念。

這是個極剛烈浪漫的傳說,是民間對當權者背信棄義的譴責及對「威武不能屈」的讚揚。中國多的是「以死明志」的傳說,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屈原投江自盡等都是。這些故事令節日平添了「意義」,亦彰顯了民間對專權的抗議。

復為歡樂

寒食節加上清明的長假期甚多節目,除了掃墓祭祖、禁火寒食外,還可以插柳、踏青、蹴鞠(踢足球)、打秋千、賞花、鬥雞、牽鉤(拔河)、詠詩等等,簡直是個嘉年華。有些統治者不高興看到民間太縱情歡樂,寒食節曾在漢朝被禁,後來又恢復。唐高宗亦曾禁止民間「送葬之時,共為歡飲」,「或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檟,曾無戚容」。但民間風俗一旦形成,又豈是一紙禁令可以剷除的?到了唐玄宗,不單廢除禁令,還正式把寒食節訂為法定節日,連官府也「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不少唐詩都提及這個節令,如白居易的「清明寒食誰家哭」。

元朝開始,寒食節逐漸不流行,只餘下清明;沒有了春祭,單剩下掃墓祭祖。沒有長假期,當然少了歡樂的節目,只餘下墳前大吃大喝這習俗。只可惜到了今天,許多華人連寒食節都沒聽過,連上墓大吃大喝這習俗也岌岌可危!無他,死後火葬,骨灰不是撒落大海,就是放在龕裏,連墓都沒有,還怎樣「或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