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8日 - 信報
明明是套爛片,卻因為出奇地賣座而被媒體當作instant classic不停談論、炒作、解讀和研究。多人睇的電影必然是好電影,這種建基於嚴重邏輯謬誤的對市場盲目崇拜,就連聰明絕頂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Milton Friedman)也沒有免疫能力。
五年前曾蔭權宣布積極不干預政策並非政府經濟政策藍圖,反而「大市場,小政府」才是政府長遠以來在經濟事務上的真正取態。當時九十四歲高齡的佛利民立即在《亞洲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以《香港模式之死》(Death of Hong Kong Model)為題,指曾蔭權所謂市場機制失衡,政府才會出手干預的說法,是忽視了市場自行調節的功能。在佛利民眼中,只當政府干預經濟,市場才會出現失衡。
佛利民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兩年撒手人寰,看不到他迷信的市場怎樣將人性最貪婪、自私和醜陋的一面彰顯出來。反而曾經智取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而一天獲利10億美元的索羅斯(George Soros)卻老早說過,市場最優而為之的,就是bring out the worst in people。
在《不可靠的年代﹕向恐怖主義開戰的代價》(The Age of Fallibility: Consequences of the War on Terror)一書中,索羅斯指出,相信市場的自行調節機制永遠足以撥亂反正的人——他叫這些人做「市場原教旨主義者」(market fundamentalists) —— 對現實世界的扭曲,不下於激進的馬克思和列寧主義者。市場是一種人為的制度,不管它的運作如何順暢和高效,都會出錯。
市場不可靠,因為它總會在景氣的時候過度投資和過度消費﹔在不景氣的時候驚慌失措、自亂陣腳。更關鍵的是,那些在市場制度下如取如攜、搵錢易過借火的少數既得利益者,必然會千方百計去維護這個制度,並且在可能的情況下,將他們的失誤所造成的破壞和損失,轉嫁到老百姓、小投資者和納稅人身上。
進步政治觀
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與生俱來有一種剝削本質,所以即使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馬克思主義仍然有一定市場;對它情有獨鍾,甚至「衣帶漸寬終不悔」的飽學之士從未絕迹。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套詮釋歷史,甚至解釋一切的理論(a theory for everything),在某些人心目中仍然有其牢不可破的正統性。
我們甚至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思維方式、分析邏輯和語言體系,已經成為世界上大部分所謂「進步政治」(progressive politics)的深層結構。不論是激進的女權主義、勞工運動,還是主張透過立法改革資本主義體制的社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或福利主義,都從沒間斷地從馬克思的理論中擷取靈感和尋求指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