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9日 - 信報
「現代性是稍縱即逝、瞬息萬變、從不持久的。」這是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百多年前說的話,至今依然管用。社會消費潮流的更替,有如流水。是故,我還以為「長不大的成年人」(kidult)這個現象,跟嬉皮、優皮、波布族等等都會隨潮流更替而消失。畢竟kidult這個名詞,由最初開始到今天,已有十六年歷史。以消費文化來說,已經是超過兩代人。在香港,曾登上封面成為kidult人物的陳奕迅已升上神台;曾被稱為一代kidult慾望對象的Twins已經近似拆夥,阿Sa還已經離婚,不能再扮小女孩。那「kidult」應該是無聲無色從歷史舞台消失啦!
豈料,旁觀最近鋒、芝一邊叫人給他們私人空間,一邊在傳媒目光下欲捨難離,還要出動粉絲傳話,如此「孩子氣」的處理婚姻危機,看來,「長不大的成年人」已不再只是一個流行現象,不再稍縱即逝,而可能是一代人的身份界定。
君不見早前有調查指出,許多小學五六年級學生,還不懂得自己綁鞋帶,要父母或外傭代勞;中學生還有家長或外傭接送上學,書包不自己揹;往外地留學也要父母陪伴去打點一切入學事宜;大風雪滯留在機場,便呼爹喊娘;大學生做不好功課還會哭,而且不止女生哭,男生也哭;街頭偶而看到一群青少年你眼望我眼,商量了老半天都無法決定去哪裏吃飯、看哪齣電影或到哪裏唱K;老闆及上司仍不斷抱怨二十到尾的下屬散漫、沒責任感、冇上進心……《綠燈俠》、《變種特攻:異能第一戰》、《哈利波特》一類孩童fantasy電影,還是大受歡迎。
長大成人界線模糊
歷來,所有社會都會清楚界定童年、青少年及成人的界線。童年時,講Baby話,衣服用品上有五顏六色的漫畫人物或擬人化的動物,是被容許的。讀完小學,便不應再看公仔書,小時候的玩具也應收起,不可隨便哭鬧,尤其男孩子,更要自主自立,否則他日如何做個「真的漢子」?到中學畢業,拿身份證,自己可以開銀行戶口了,連父母也不能再叫囡囡、囝囝、B仔B女了。以前,這些界線及伴隨而來的規範是很清晰的。年輕一代,無論多反叛,也難越雷池半步。還孩子氣,就會被認為冇家教、大唔透。
上床也變得孩童化
偏偏在八十年代末卻誕生了kidult的一代。許多人歸咎父母過分驕縱寵愛,到孩子長大了仍不肯放手,造成這個現象。但,溺愛可以產生二世祖、富二代、權二代,總不至於「大量生產」長不大的成年人吧!何況,一整代人都這樣,總不會一整代的父母都驕縱孩子到那個程度吧!孩子之間互相影響、合模壓力,恐怕都是原因。這一代墮入愛河的男生女生,都喜歡用baby話作親暱的稱呼—叫對方做BB、豬豬,要對方「錫錫」—把戀愛、拍拖、甚至上床這原本代表已成年的行為,變得孩童化,彷彿快樂只有一種:作為孩童受到百般呵護及縱容,才算是至高無上的快樂。你聽過多少次女生說她的擇偶條件很簡單:最緊要他「錫」我?更重要的當然是,一天拒絕長大的文化能促進消費,充滿商機,傳媒就只會推波助瀾,繼續建造空中樓閣,讓新一代kidult下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