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7日星期一

鍾逸傑:香港成也地產敗也地產

2011年6月27日 - 信報

三號風球襲港,鍾逸傑灣仔半山寓所樓下有大樹倒塌,警察封鎖上山道路。記者涉水登山而至,鍾逸傑好整以暇迎門,備好紅茶西餅,一派氣定神閒。他在港英政府經歷過尤德猝逝,處理過中英談判,目睹六四事件,見證香港回歸。眼下的居屋問題、僭建爭議、補選方案……頂多只是一場霎時風雨的三號波。


他自評最大功績是主導十年建屋,讓數百萬人安居。但他說香港「成也地產,敗也地產」,地產霸權遏抑經濟活力,醞釀社會不穩。年屆八旬,火氣猛烈,論政疾言厲色,也有「造王」願望,主張下任特首做「新麥理浩」,大刀闊斧開闢美好新香港。與其說染紅左轉,他其實是終身的理想主義者。

不要以為只有買不起樓的八十後才會反地產霸權,查實「八十歲後」也一樣。鍾逸傑效力港英政府逾三十年,官至布政司,還做過四個月署理港督,長俸肯定可觀。但他說:「我也買不起樓,這裏是租的,今年還被業主加租25%。」

「我也買不起樓」

鍾逸傑解釋,1987年從政府退休後,他在深井買入一幢面積逾萬呎、有泳池及花園的別墅,售價僅150萬元。他打算與妻子在該處安享晚年,但政府2001年收地擴建青山公路,雖獲一筆賠償,「但絕不夠買另一幢別墅,只可買市區的分層單位。」

悲劇就是這樣發生。他拿着賠償金,一時找不到合意的單位,暫時租屋住,後來遇上SARS,他也沒撈底,結果自由行南下,內地熱錢湧港,樓價超越97,「現已沒可能上車,只能一直租樓,好在我已80多歲……」

若是其他人,或已變成維園阿伯,怨天尤人罵政府。鍾逸傑雖沒黨籍,但跟隨工黨港督麥理浩十多年,參與推行免費教育、十年建屋等左傾政策。他從晚年「不幸」遭遇推己及人,點出這個社會的問題:「香港的個人入息中位數約11000元,家庭中位數約19000元,以現時樓價,要不吃不喝多少年,才儲得夠首期?」

買屋難 政府有責任

鍾逸傑笑言不大了解「地產霸權」定義,但認為現在社會充滿怨憤,主因是「住屋難」,「我們七十年代實施十年建屋前,社會亦動盪不安,發生六七暴動、捉葛柏等衝突,除了政治原因,主要是居住問題。當年『住屋難』是港人不快樂的最大單一原因,今日亦然。」

十年建屋後,全港現有200多萬人住公屋,窮人排期三年可上樓,理應再無住屋問題。論者亦強調,政府有責任讓市民有屋住,卻無義務幫他們買樓。鍾逸傑唱反調,「人人都想改善生活質素,但現時出身公屋的基層,除了少數幸運兒,就算大學生亦很難靠努力儲蓄購買私樓,窮人向上流動的希望斷絕,社會便躁動不穩,政府有責任填平其中的鴻溝。」

倡發展「新新市鎮」

解決之道,他認為毋須新招,只須效法麥理浩,發展「新新市鎮」、重建居屋。「很多人說香港沒土地可發展,這是政府和地產商共同編織的鬼話,看屯門和荃灣之間,甚至天水圍和元朗,有大片空地,可發展為新市鎮,提供上百萬單位。」

反居屋者有兩大憂慮,一是重演八萬五,連累全港經濟。鍾逸傑認為不值一哂,「申請居屋的家庭入息上限2萬多元,他們買得起一手新樓?」他指居屋和豪宅是兩種市場,後者現在更有內地買家支撐,適量建居屋不會拖冧樓市。

二是太多福利會削弱港人積極性,損害小政府大市場。鍾逸傑對此沒反駁,僅說:「香港是一個富裕社會,有條件幫助市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曾蔭權的最大敗筆

鍾逸傑當新界政務司及布政司時,特首曾蔭權正在沙田專員、貿易署副署長等崗位上打拼。對這位前下屬,他一貫封嘴拒評,但還是忍不住爆出一句:「(曾蔭權)最大的敗筆是沒有一早復建居屋,也沒適時增加土地供應,坐看樓市失控。」也難怪港澳辨主任王光亞早前訪港時警告:「房屋問題處理不當,會演化為政治問題。」在王光亞歡迎午宴上,鍾逸傑位列主家席,他評價這位出身倫敦政經學院的外交官:「他有human touch,善於融入群眾,對民情的掌握很準確。」

新界拆僭建須剛柔並用

鍾逸傑27歲在牛津大學畢業後,赴馬來西亞殖民政府工作3年,學懂閩南話。30歲加入港英政府,在新界任官近20年,又學曉流利廣東話。他擅長與原居民打交道,首創丁屋權政策,平衡村民與社會利益,為發展新界掃除最大阻礙,令他被稱為「新界皇帝」。

丁權制已入基本法不宜改

丁權制讓每名原居民男丁獲政府批地興建一幢3層高、2100呎村屋,並免繳差餉。這政策在當年成功穩住百多萬新界人民心,被視為港英政府最經典的懷柔手段。

隨着土地日益稀缺,丁權政策逐漸受非原居民質疑,近日僭建事件更惹起大風波,有人將之歸咎於創造這政策的鍾逸傑。

鍾逸傑解釋,新界原居民是歷史遺留的問題,當年政府要收地發展新市鎮,為了在不引起衝突的前提下讓原居民交地,丁權制是當時的「最佳方案」。他指出,該政策的現實意義或許已變質,但《基本法》已將之列入原居民的權益保障,目前不宜改動。

對於當前的僭建風波,他引用古語「治大國如烹小鮮」,強調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需同時具備鐵腕及懷柔手段。他表示,港府應盡速清查全港的危險僭建物,強硬執法清拆,以樹立政府權威,並可獲民意支持。

對於其他「無危險」的僭建物,他認為同樣是「歷史問題」,建議透過登記制度,讓其納入管制,以免強拆挑起全港民憤。他隨手往窗外半山豪宅群一指,「這裏,那裏……全都是僭建物,政府可拆到這麼多?」

但這豈不會令人質疑港府「跪低」,並將鼓勵人們繼續僭建?「我們不應視政策或規例的改變為政府的讓步,法例必須跟得上社會轉變,我在港幾十年,經歷過的改例多到數不清。」他建議為僭建物的登記訂下死線,此後新發現的僭建物一概鐵腕對待,足收阻嚇之效。

落力保護郊園

鍾逸傑今年84歲,硬朗如壯年,幾乎日日行山,「當年我在政府內最大力主張訂立《郊野公園條例》,這是除了十年建屋外我最自豪的政績,現在我每日都在享受回報。」目前,郊野公園佔全港土地39.6%,他本年初創立鄉郊基金,反對用郊園建屋,「郊園應讓每一個市民而非少數居民享用,而香港有大量閒置土地,根本毋須打郊園主意。」

旅遊是他另一最愛,專訪前剛從越南回港,周末又趕飛西安看兵馬俑。他表示,去年出門十多次,大部分是北上內地,只有一次重返英國祖家,「因為牛津要頒給我『榮譽校友』證書。」這亦反映出他對心靈家鄉的定義:「我在香港工作生活超過半個世紀,大部分回憶在香港,朋友也在香港,我會一直在這裏終老。」

常出門旅遊

鍾逸傑獲英女皇賜封爵士,但他在1993年中英雙方就回歸後政制爭持最激烈之時,以退休港英高官身份接受北京委任為港事顧問,與馬力、曾鈺成、梁愛詩等親中紅人並列,被不少英國人視為「叛國」。他在回歸後擔任多項公職及上市公司董事,現為工商專業聯會會長。

他的妻子於2002年去世,兒子亦已病故,現有一女居於澳洲。他一人獨居香港並不寂寞,有家傭照顧起居飲食,有助手協助處理公務。除了行山和旅遊,他大部分時間用於閱讀及寫作。

鍾逸傑每日上網看新聞,答覆電郵,用Kindle看書,「第一代推出我已購買,去旅行輕鬆很多,下載每本書只需十多美元,有了它我已很少買實體書。」他擔任中大十多位本科生的mentor,這班「仔仔女女」每周末會到他府上受教。對於新一代,「英語和國際化程度也退步了,我們除了多收內地生,還應鼓勵年輕人出國留學。」

經濟周期常變港需新麥理浩

鍾逸傑恪守公務員原則,退休後絕少批評現任政府,問及誰是最佳港督,他亦迴避:「我只能說,我最享受與麥理浩一起工作。」事實上,港人心中的最佳港督可能正是麥理浩,套用一位作家的講法:

「麥理浩是很不平凡的人物,他是左派的,推行居者有其屋、反貪污,拆掉木屋區,他不想見到貧富懸殊,將香港執到很漂亮,令港人有歸屬感,這是香港最輝煌的時候,變成一個理想的亞洲國際城市。」

獨特地位轉弱 需大政府

「左派」二字觸目驚心,但這非關政治的專制或民主,而指經濟政策理念上偏重大政府。鍾逸傑承認,香港經濟奇迹建基於小政府大市場,但他認為經濟有周期性,有時適合無為而治,有時需要大有為政府,而當前正是香港需要「新麥理浩」的時候。

「香港處於一個拐點,隨着中國內地進步,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獨特性正在減弱,我們需要從基本面重新審視香港的定位,並確立新的方向。」他又指出,除了住屋問題,香港的教育政策亦令人無所適從,而人才正是社會進步的最大關鍵。

那麼,鐵三角之中,誰有條件做新麥理浩?「我估到你會問這個,我不會給你名字,但三人當中,只有一人對香港的深層問題有充分了解,並有解決的準備及方案。」

特首之戰 早有心水

答案呼之欲出,鍾逸傑與行會召集人梁振英熟絡,二人早前聯手成立香港鄉郊基金。不過,梁氏的民調長期落後,正如首富所說,特首除了能力勝任,亦需獲港人信任。「我認同KS Li的『雙任論』,我相信有關人士有計劃提升形象,但現時未有人宣布參選,我也不好多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