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4日 - 信報
大學時讀《易經》如讀天書,教授們如何教已忘記得一乾二淨,一味強調「天人合一」,但並未解釋到人和大自然的結合。單是那八個卦,就令人望而生畏,不要說還要八八六十四爻,看得細心點,也不過是講「天、地、水、火、雷、山、風、渾」八個自然現象而已。而「天行健、地載厚、水有險、火生明、雷快動、山欲靜、風調順、澤來悅」這八種環境的特性,須要死記,但不比念九因歌難。
《易經》的各卦只是說明在各種環境下作出理性的行為。封建社會時代,人分士農工商,士的最高歸宿是為相,所以說,不明《易》者,不得為相。農要知天時地利,當然也要通《易》。對於工商,也是說不明《易》者,經商不利。不論是為相或當老闆,最重要是度量,深沉厚重,首先要「懲忿窒欲」,這是損卦的精華;有損才會有益,能有原則又能忍,是最理性的行為。
《易經》教人「中正」,儒家化為中庸之道,因為物極必反,盛衰無常。日本經過二十年的迷失,仍要再受一次「三一一」大地震,是一直未求得「中正」,不能「與時偕行」,每到關鍵時機,並未作出最佳反應,人民已經作出最鎮靜的行為,但為相者,卻屢屢犯錯,拒絕「第一時間」援助。
時與空客觀存在,不斷變化,但錯失時機,在九五六五之際,遲疑不決,到了最上的六爻,才作出反應,為時已晚。
有否才有泰,有損才有益,有剝才能復,既濟又會未濟。日本脫亞入歐已過百年,《易經》早已不通,當然已無善易者,還是快請高手卜一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