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3日星期三

「分而治之,合而治之」:英殖後遺症遺禍至今 - 凌劍豪

2011年4月13日 - 信報

英國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日前跟球星朗尼(Wayne Rooney)一樣,因為粗口事件鬧上新聞。事緣卡梅倫被傳媒踢爆在出訪巴基斯坦期間,指大英帝國需要為印度及巴基斯坦等當下世界的問題負責。及後卡梅倫知道事件被報道,要求官員找出該名記者,並向他送上粗口。筆者並非上流社會人士,粗口與否自非本欄討論的重心,但卡梅倫對當下局勢的判斷,對英國首相而言卻是新穎的說法。

英國是十九世紀末的強權,對當下國際政治的影響毋庸置疑。英式的殖民主義強調「分而治之,合而治之」,根本的方針是賦予社會某一個階級特權,透過他們在地方的力量代殖民者管理該地,更甚的是挑動族群之間的矛盾,藉分化地方力量加強殖民政府的穩定。印度、巴基斯坦及孟加拉本屬一國,但在英國治下卻成了東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及印度,便是這種「分而治之」的最佳演繹。

在上述的前提下,國界領土的劃分便只顧及管治殖民地的方便,不把族群、宗教、文化等一些先天元素視為考慮之列。當大英帝國從殖民地退出,不同族群在爭取獨立前大都可聯合一致,但在主要矛盾消失後,這些殖民者忽略的問題便會浮現︰印巴衝突及盧旺達事件均是「分而治之,合而治之」的後遺症。

然而,殖民者對上述問題均會三緘其口,不願意承認上述事實。更甚是他們的立場跟另一段訪問類此:工黨黨魁文立彬(Edward Miliband)接受訪問時指出,假如沒有英國在九十年代起支持利比亞政權,情況或將較今日的局勢更差;白人沙文主義者亦強調,當下世界最窮的國家,包括埃塞俄比亞,是少數沒有被殖民的國度。這類偽邏輯在傳統歐洲極右並非罕見,只是出於工黨黨魁卻有點奇怪。

對了,香港當下面對的問題,又是否另一個「分而治之,合而治之」的後遺症?又是否如中國所言,是「帝國亡我之心不死」的精確演繹?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