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7日星期一

人生貴在無咎 - 岑逸飛

2010年12月23日 - 信報

《易經》有若干判詞,諸如吉、凶、吝、悔及無咎。其中「吉」與「凶」,最為人熟知,因為占卜問卦,求的都是趨吉避凶。什麼是吉?吉是善的,有吉便有福。什麼是凶?凶是惡的,有凶便有禍。可是有吉有福,也不必高興得太早;有凶有禍,也毋須過度憂慮。老子早已看出萬事萬物的相對性,有得必有失,所以禍福相倚,而吉凶也必然相伏,是吉是凶,不用太計較了。

《老子.五十八章》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與福互相依存,互相轉化;壞事可以引出好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結果。世事變幻無常,好像給人無奈的感覺。然而由吉變凶,由福變禍,究竟是天意注定,抑或有人為因素?若有人為因素,又是否可防患於未然?

對待這問題,《易經》引入了兩個觀念,一個叫「吝」,另一個叫「悔」。事實上,由吉變凶,不是一步到位,中間經過一個叫「吝」的階段。什麼是「吝」?「吝」字從口,文聲,本義是顧惜,或捨不得。舉凡愛惜過分,當耗費的捨不得耗費,該使用的捨不得使用,都是「吝」。《說文》謂「吝,恨惜也」,亦作「悋」,凡貪而不施謂之悋。

可見「凶」的先兆,是「吝」,能夠不吝,是佛學所說的布施,基督教也講「施比受有福」。布施不只是做慈善捐錢,佛學的法布施比財布施重要,而《聖經》上也說:「給予是一種幸福,因為你是富有的,這種富有通常跟財富無關,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富有。」換言之,助人為快樂之本,若常存布施之心,已能趨吉避凶,不用去占卜。

若是身處凶境,禍不單行,如何化禍為福?人有禍患,不會無緣無故,也可能前世作孽;若要化凶為吉,《易經》也同樣指出不能一步到位,而是引入一個「悔」字。什麼是「悔」?後悔、懊悔、悔恨都是悔。基督教講懺悔,也許來自四世紀末神學家奧古斯丁寫的《懺悔錄》,基督教文化認為,「原罪」與生俱來,人只有不斷地進行懺悔,才能走向回歸上帝之路,最終獲得救贖。

其實「懺悔」一詞,來自佛門,梵語叫「懺摩」;意即請求他人原諒自己過錯,有了過錯,才有惡業,形成罪業,會令人難受。佛門懺悔一法,與戒定慧相應,與止觀相應,能提供眾生解除罪業契機,而倉頡造字,把「每天」和「心」連在一起成為「悔」字。早在六千年前的《易經》講悔,心中有悔恨,便是逢凶化吉的先兆,否則不肯悔改,永遠是凶。

除了吉凶吝悔,人生最難得的,應是「無咎」。何謂「無咎」?《易.繫辭》說:「懼以終始,其要無咎。」「無咎」含義,淺說是處理事情無過錯,深處從哲理上講是合於 「中」,所考慮的是怎樣在社會上保持和諧,注重自身的修身養性以及在信念道德上具憂患意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