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9日 - 信報
照道理,孩子長大了,不知不覺地就會離開父母。父母慢慢地,就會面對空巢的現實,重新調整兒女不在身旁的日子。這是一個自然的現象,隨着孩子成長,家庭也會成長。
最常見的,就是兒女放不下父母,父母也放不下孩子,彼此以各種理由或方法不斷縛住對方。結果是兒女身上往往出現各種類型的毛病,尤其是身心症,讓他們有個理由充足的藉口不必離家。
如果父母長久以來心中存有焦慮,孩子就更難把他們放下。中國人常說「看面色」,原來面色真的是很重要的,我們知道,有些表情對婚姻十分不利,例如,藐視、悲哀及拒人千里的樣貌。對成人都有如此威力,而孩子天天對着父母,怎有不被影響的可能?
孩子的情緒表
一個母親告訴我,她每天去接兒子放學,孩子都會很着急地看她面色。她說:「如果我心情愉快,孩子也就安心地去做自己的事,如果我有什麼心事,孩子就會問:『媽媽!你今天面色很不好?』」
母親的面色,就是如此成為孩子的情緒表,決定了孩子的安全感。
長期憂慮或悲哀的母親,孩子的眼睛就會離不開她的面孔。我們叫這些孩子做Parents' Watcher ─ 父母的觀察者,這些孩子經常為父母擔心,他們最容易出毛病。很多拒學的孩子,都有這種眼睛老是往家裏看的習慣,不能發展家庭以外的興趣。
表面看來,這些孩子在行為上對母親反叛,甚至專門與老媽子作對。一個父親對妻子與兒子溫習功課,曾經作過生動的描述:「名義上是溫習功課,實際上是打仗。一個愈急,一個愈不急。一句話寫了又刪掉,刪掉了再寫;拉牛上樹,叫罵聲不停。周而復始,讓人不堪入目。」
這種溫習功課的戰場,在很多家庭都會發生。都說是孩子難教,事實上,那是母子互相拉扯。角色混淆,不知道是孩子在做功課,還是母親在做功課。
因為離不開,才須要反叛。反叛是青少年必須具備的過程,才放得下父母。當然,反叛也要叛得有技巧,如果只是與父母嘔氣,就會愈嘔愈癡纏,結果更是難分難解。
你現在明白為什麼年輕人那麼喜歡戴着耳筒,聽那震耳欲聾的音樂了。因為他們必須隔開成人世界的喧鬧,尤其是父母親的聲音。
剪不斷理還亂
有個十五歲的年輕人,很多人都以為他患有思覺失調,吃了很多的藥。直到他了解自己的情緒失控,與母親的情緒失控,有着很深遠的牽連,才知道需要與母親建立一定的界線。
但是,他很快就發覺,自己與母親的情緒長久以來已經難分彼此,此時要分割,真是剪不斷、理還亂。
他說:「母親怨沒錢。我就不敢用錢,因為在每一張鈔票上都看到母親的面孔。」
最有趣的是,他不想再靠藥物來維持情緒,但是每次與母親發生瓜葛,就非得吃藥不可。那就是說:「要戒藥,就得『戒』母親。」
他也說,從小他的眼睛就是習慣了看母親的面色,母親的心態,他瞭如指掌。他的耳朵,也習慣了接收母親的聲音。即使隔了幾層牆壁,也能接收到對方的氣息。
一個由孩童時代養成的習慣,讓他無從抵擋。即使當母親自尋出路,走去唱粵曲,他也不由自主地大肆反對。
據他解釋,母親唱戲唱到大半夜,兩個大喇叭對着他床頭的那片牆,一波波聲浪穿過牆壁向他耳膜轟炸。
多麼有趣,年輕人的耳膜理應是讓自己選擇的音響震動,而湧入這個年輕人耳膜的,竟然仍是來自母親的戲曲聲。
我笑他說:「為什麼不把床頭搬到另一個角落?」為什麼不送母親一對自我封閉的耳筒,或者為自己配一對耳塞?甚至鼓勵鄰居去報警,投訴母親擾人清夢。
這青年連想都沒有想過自己可以有所選擇。反而是母親幽默地回應:「兒子就是我的鄰居!」
其實兒子不單是她的鄰居,還是他的同伴,是她長期以來的支持、她的安慰。
不是這年輕人不知道自己有選擇,而是他無法在那長期扮演的角色中抽身。
母子的關係,其實不是兩個人的關係,而是父母子三個人的共舞。
藤連瓜瓜連藤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不能只從母子着手。那個老是埋怨妻子與兒子不停角力的男人,才是關鍵人物。在這重要時刻,丈夫如果及時向妻子伸手,夫妻走開一會兒,吃碗雲吞麵去,讓孩子自己收拾殘局,是最好的方法。
問題是,在這個關鍵時刻,男人大都只感到煩不勝煩,避之大吉。即使會幫着去罵孩子,心中其實也是派老婆的不是,要拉的話也寧願拉開孩子,結果讓母親更加感到孤獨無援。
心中不痛快的母親,自然就沒有好面色,孩子一看到那一股苦澀,自然地又會繼續與母親周旋。
家庭的關係就是那樣地藤連瓜、瓜連藤。母子、母女都是同一道理。
這個現象,在父母及孩子三個人的鼎立關係是最常發生的,也是家庭治療的一個重要理論。家人如果知道這個道理,自己也能為這三人系統解碼。方程式就是加強母親與孩子的距離,縮短夫妻的距離。讓父母站在同一陣線,而不是母子相連,父親反而落後在一方。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各盡其位,角色分明,天下就會太平。
道理其實很簡單,只是知易行難。
父親如果想解救孩子,就得每天看着妻子的面色,遇到天雨陰霾時,還要為妻子打氣,那麼孩子就自由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