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9日星期五

蠢材是這樣煉成的 - 陳頌紅

2010年7月9日 - 信報


我必須感恩。因為有幸在《信報》寫專欄,一些曾經在小學、中學和大學嫌我長得不漂亮、頭腦又不聰明,而狠狠拒絕過我求愛的男同學,竟在facebook上搜尋我,並要求跟我再做朋友。其中一個還說「如果你不介意,我有些關於兩性間的問題,想聽聽你意見」。要知道,當年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孩子被嫌不漂亮已經夠慘了,還要被扣上不聰明又沒內涵的帽子,那種恥辱,我坦承我沒有德蘭修女寬恕世人之心,所以我把電腦上的「刪除」鍵當成是塗上毒液的暗器,然後大力一按,以其人之道,狠狠拒絕他們。那感覺實在太棒了!

長得不漂亮不關我的事,是我父母的錯。腦袋不聰明,原來也是父母的錯,不過這一次,與基因無關。

之前已經有研究指出,成長於中產或以上的孩子,比成長於貧窮地區的孩子聰明,原因不外乎是營養、學習環境等等。不過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加拿大認知精神生物學家Donald O. Hebb做了一個實驗,從另一角度解釋聰明和學習能力如何在後天培養、改變。他把幾隻本來命該在實驗室那部迷你摩天輪上跑一世步的小白鼠帶回家,並叮囑他的子女要把牠們當成是家人一樣愛護關懷。於是,他的子女日夜跟小老鼠一起睡一起吃,一起去後花園捉迷藏。同一時間,另外幾隻命運坎坷的白老鼠,則被困在實驗室的狹小籠子裏飼養。到牠們長大成鼠,便一同接受智力、學習能力和看誰更快走出迷宮的各大考試。結果,當然是家鼠智力更勝一籌。Hebb解釋,籠裏鼠看的東西太少,經歷太少,無法發展思考能力。而可以隨處亂跑的老鼠,每天都有新事物待牠們發掘,所以對於處理難題沒有壓力和恐懼。同一實驗在兩批狗隻身上結果一樣。

茅塞頓開!我終於能把我不夠聰明、毫無成就歸咎於:一、小時候住的房子不夠大,以致我像實驗室白老鼠一樣愁困圍城;二、長大後住的房子也不夠大,以致我像實驗室狗狗一樣,慘被抑鬱苦悶蠶食腦神經;三.現時住的房子仍未夠大,我根本無法體驗在家中迷路七日七夜,依然找不到回睡房之路的身心刺激。我終於知道,蠢材,是怎樣煉成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