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5日星期四

好不好笑,關其他人事? - 陳頌紅

2010年3月25日 – 信報



多年前,適逢一位女性朋友第三十九次失戀,為了隆重其事,也免得她做傻事要我善後,便拉她去看周星馳和梅艷芳主演的《審死官》。我以為跟她去看看喜劇,有助她從陰霾中走出來。誰知道,她全場沒有笑過,中途還開始飲泣起來。瞥見她的慘樣,加上要經常為她遞紙巾,以致我也發生認知錯亂,笑不出來,事後還誤會《審死官》是一部愛情文藝大悲劇,完全記不起電影中任何一句好笑的對白,或者任何一段好笑的情節。

一星期後,我跟另外幾位朋友再看同一部電影。她們是那種看見別人拿着鑰匙但未能一下就插進大門鑰匙孔,都會放聲大笑(或恥笑)的無聊人,在她們的感染之下,我才發覺,咦,原來《審死官》都幾好笑。

二○○七年十二月《消費者研究期刊》引述美國芝加哥大學一項研究,指出我們在看電影時,身邊人的反應如何,對我們是否喜歡這一部電影,或者喜歡它達到什麼程度都有很大影響。研究人員把受試者分成三組:第一組獨個兒觀看一段短片;第二組跟其他人一起看,但他們被屏風隔開,看不到彼此;第三組也是跟其他人一起看,不過他們可以輕易看到大家的面部表情。三組受試者的手上都有一支操控桿,當他們看到喜歡的場面時,便搖操控桿示意。之後還要對該短片進行評分。結果發現,第一、二組受試者對於短片的喜好,完全是依據個人口味,所以大家的選擇很不同,評價也參差。但是第三組受試者,由於可以看到其他人的反應,也能看到其他人在什麼時候搖操控桿,所以他們喜歡什麼場面,都大致相同。而對於短片的評分,也會因應其他人而作出一定的調高或降低。

研究人員分析,當我們看到別人跟自己的喜好相似,便會加深我們對於那種感覺的堅定性。一旦發現自己跟其他人的喜好不同,就會陷入沮喪或者至少是矛盾不安之中。所以一種彼此認同的共融經驗不但能影響我們對事物的即時反應,也能影響我們對該事物的整體印象和感覺。沒錯,我的經驗就告訴了我,看喜劇千萬不要跟那些「唧都唔笑」的人一起,失戀,還是看《一公升眼淚》較適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