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 - 信報
起始條件輕微差異,最終結果重大分別。混沌現象,蝴蝶效應也。此乃巴西熱帶雨林,蝴蝶拍翼令太平洋有風暴也。聽說過經濟學研究,某些金融危機後,當時大學畢業的,市道不景,起始人工低一截。就差一兩年,比之後學弟學妹差很遠,平均收入永遠追不上。
何必偏偏選中我?為何不可選中你!天何言哉!根本隨機,但多少人完全接受隨機,全不抱怨?成敗得失早注定之說,多數人不想接受,惟不能否認自我實現預言這回事。即信念化為行動,最終成為事實。反過來強化信念,正反饋形成路徑依賴。今人常說一萬小時訓練,道理不過如此。愈早積累資本,競爭對手仍渾噩,自己已準備就緒。愈多投入,之後效果愈好,到達某臨界點,可視為成功。
投入到什麼程度,才是最適當水平?父母愛惜子女,往往給予最好,這句是奶粉尿片廣告指定金句。何謂最好?原則上,醫療教育投入,人力資本提升台階,起始資本愈高,假設其他因素不變,之後產出成果愈豐碩。
然而,有時愛之適足以害之。中產家庭常說贏在起跑線,結果是差強人意,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溫室長大,沒足夠強度挑戰,經不起現實考驗。對不少人來說,這全是惱人的意外。可不是嗎?投入累積資本,額外投入過了某水平,邊際好處遞減,直到額外投入的好處抵不上壞處,理性選擇停下來。但人生規劃的長期投資中,真的可以輕易叫停?
擅長領域中鑽研,成為專家,專門分工角度看,當然鼓勵。然而,一體兩面,有相對強,自然有相對弱。即使有人十項全能,比很多人強,那只是絕對優勢,到了真的抉擇時,仍得服從相對優勢,看機會成本而行。
正常情況有A可拿,當然盡力拿A。但亦有人不向上爬,自覺地不盲從,也有道理。不用陳義過高,反而是現實生存計,大部分拿B可能較易生存,甚至生存得更輕鬆。經典笑話說,拿一等榮譽的,繼續深造貢獻學術;拿二等的,考公務員,或當高管;拿三等的,創業當大老闆,前兩者為其服務。當然不全對,又不全錯,例子可能在你我身邊。
關鍵是,明明可拿A,甚至比A強得多,專門分工下,何不拚盡?難在多數情況下,事前沒法確定,堅持完美,事後是否失望而回,反不及各項拿B,主動放棄A中之A。
專門分工程度多深,視乎市場多深多廣多闊,容納多少自願交易,錯綜複雜的合約安排,把專門分工成果,互通有無,各蒙其利。惟將來市場對某技能需求如何,技能之間替代如何,事先無法得知。
適者生存不等於強者生存
可以的話,當然效法蘇東坡,「惟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但無人確保無災無難。人生競賽中,什麼贏在起跑線,什麼財務自由,最多提供目前賽局較多資本累積。假如賽局遊戲規則不變,原則上較高概率勝出。但遊戲規則真的不變嗎?
說遊戲,有說為訓練孩子,讓其在高度競爭環境長大,誠然,競爭鼓勵進步,競爭下幸存,相關遊戲中當然是贏家,同義反覆,重言句而已。常聽人說,小孩跌多了便長大。但若跌得傷,傷得重,反過來生存不了呢?刻意給予高難度的體能或意志力的鍛煉,誠然,經過相關訓練仍存活的,就該項目而言是強中之強,但過程中捱不住,未能繼續,可能佔多數。愈高難度,及格率愈低。未能過關的,根據定義,都不是適者,就不必生存了嗎?
小孩子在遊樂場,偶有跌倒,不一定馬上抱起來,讓其自行爬起來,該說很多人推崇。但,硬挑骨頭,順利過關的心理強大,抑或根本孩子本身就心理強大?何況,總不成為令孩子堅強,刻意在不必要情況下把難度一直提高,直到鋼鐵煉成。玉不琢,不成器。但琢到什麼程度,才最值錢,不是琢壞琢爛?
退一萬步而言,適者生存,不是說最強者生存,而是當環境轉變下,剛巧適應到的就可生存。絕對無菌,對免疫力不好。但「冇王管」多菌,又豈是汝所樂見?腸道系統堪稱第二大腦,眾多細菌在其中,是否生病往往看此生態圈好菌壞菌平衡。
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程度之分,一切如何辨證怎對認,世事何曾是絕對?如何定分界?談菌可問醫生科學家,至於教育孩子,求學求分數,求到哪個水平放鬆,寧培養社交人際溝通能力,邊際效用更高? 現實中根本用不着那麼多高度訓練的人,平庸人也有用處,往往平庸人溝通上最容易跟大多數人接通,因為大多數人根據定義就是平庸!
贏在起跑線恐屬真實反例
如此人生規劃,收費提供服務者不少,但恐怕專家自己都無法規劃太多。涉及的不確定性太多,根本無從估計,只能當自己如存在主義所說的,生而為人,就是給拋擲下來的,之後都是自己的選擇,自己的責任。
聞說外國有富豪安排百多個子女,每人分得幾億美元。正常人看到天降橫財,當然稱之好運。然而,拿着幾億美元出生,之後競賽便不是跟普通人去比,開始已幾億,贏在起跑線吧?但正是這幾億,讓他們自動晉級至王者組別,所有參賽者起碼幾億甚至幾十億起步,若不能憑幾億變個幾百億出來,作何感想?屆時是否反例?
作者為永豐金融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證監會持牌人士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