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 - 信報
美國總統特朗普祭出全球關稅,背後的理論基礎,外界一直認為是由其「經濟軍師」,被任命為經濟顧問委員會(CEA)主席的Stephen Miran處理。不過在本月7日,美國白宮網站刊出一篇名為CEA Chairman Steve Miran Hudson Institute Event Remarks的演說,本應讓外界了解美國徵稅原因,卻令大眾滿腦疑問:到底這個CEA主席是Stephen還是Steve?
雖然美國人不時為別人取別稱(Nicknames)或短名(short form),而Stephen其中一個別稱是Steve,但通用度並不高。例如美國NBA「三分王」史提芬居里(Stephen Curry),外界最常用的別稱為Steph Curry,或取其諧音兼有「let him cook」(美國「交給他處理」的俚語)意思的Chef Curry,但沒有人稱他做Steve Curry,可見一斑。
另外,據香港理工大學對「非正式名字」(informal name)的解釋,也指出除非對方本身介紹自己時已用短名,否則在正式或法律場合中,都不應該使用短名。事實上,綜合各項資料,Stephen Miran連中間名(Middle Name)的全稱為Stephen Ira Miran,而白宮網站就CEA的描述,表明「Stephen Miran serves as Chair」,已肯定Stephen Miran是CEA主席,理論上他所有的公開發言,須採用Stephen而非Steve。
然而,白宮網站刊出上述演說至今已超過一周,但仍未有任何改回CEA主席正確名字的跡象,不禁讓外界感到白宮及美國政府,對待特朗普「經濟軍師」的名字也是如此兒戲,也難怪美國的關稅政策朝令夕改了。
雖然白宮網站將CEA主席Stephen Miran名字改成Steve Miran,確實有點草率,但他的演說闡述美國加徵關稅的理念,也值得一讀,以了解美國政府的關稅思路。
Miran演說助了解關稅思路
上周五本報曾國平副教授的〈美要求「國際回水」的理由〉一文,精要地闡釋了其演說內容,指出美國除了是「世界掌櫃」,讓美元全球化及成為各國的儲備貨幣外,也是「世界警察」,靠軍事力量維持全球政治穩定。本屆美國政府認為,兩項服務都是「全球共用品」,不應單由美國埋單,其他國家則坐享其成,故此要求「全球回水」。美國向全球加徵關稅,則是他向全球建議的五項「回水」方案之一。
不過,作為一篇演說文章而非學術論文,重點在於簡明精要地將其核心理念向外界傳達,以及爭取支持,故此或多或少也有其既定立場及偏誤(Bias)。例如「美元霸權」的好處,在於各國都不希望美國財政崩潰,導致經濟大亂,就算美國債務不斷上升,都會「硬着頭皮」繼續購買美債,反而為美國政府提供財政支持;又例如向全球加徵關稅,但同時卻在國內減稅,觀感上相當於拿別人的錢供自己享樂,難免令各國不滿。這些反方觀點,Miran的演說則未有提及。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