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 - 信報
隨着數碼化時代來臨,實體信件需求持續下降,充滿溫度的手寫信、心意卡亦愈趨罕見;時代巨輪似乎毫不留情,勢必輾碎曾經是人類溝通和傳情的重要工具,嗚呼哀哉!
文獻記載,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誕生了世界最早的郵戳(Postmark),官員在信件印上紅、藍花的戳記,刻上「以國王之名,快」,實物藏於開羅博物館;至於被公認為史上最早的「郵政法」,則見於公元前220多年的秦朝,記載自《睡虎地秦墓竹簡》。
《秦郵律》中的《行書律》規定,「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觱,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意為「傳遞命書及標明急字的文書,應即時傳送;不急的,當天送完,不准滯留,有違者必究」。簡言之,當時的送信者已需要把郵件分為「平郵」和「快遞」;當然,那時候最具迫切性的文件,通常是皇帝命令。
信件數量大跌
不過,最接近現代郵政系統的,要數到公元前63年,古羅馬帝國首位君王奧古斯都(Augustus)掌政時期建立的羅馬公共郵政(Cursus Publicus)。所謂「條條大道通羅馬」,有賴於羅馬城的完善道路系統,較多居民集中的地方會設郵站,戴上獨特皮帽的郵差駕駛馬車,用箱子盛載郵件派送,「即日最遠」服務可達800公里之遙。
由於世界上最早的郵局和郵票,同樣源於英國,故皇家郵政(Royal Mail)被視為最早的現代公共郵政系統。1516年,亨利八世創立皇家郵政,1635年正式對公眾開放,1840年推出全國統一郵費表,平民百姓只須貼上郵票,便能輕易傳送郵件。皇家郵政曾經是全英最大國企之一,員工多達20萬,至2015年完成私有化,英政府卸下了沉重財政包袱。
話說回來,2023年已結束全球郵遞服務的PostNord,服務歷史長達四個世紀,行政總裁柏達臣(Kim Pedersen)解釋,信件數量近年大跌,由2000年的14億封,急跌至2024年的1.1億封,繼續經營下去「賺唔到錢」,故痛定思痛,終止實體信件服務。
丹麥已接近100%「無現金社會」,2022年出現銀行「零」劫案(賊人無現金可搶),數碼化推進走在時代尖端,目前約95%人口使用數碼郵政服務,包括銀行賬單、政府信件等已電子化,公共服務資訊則通過App或社交平台傳播,以致實體郵件變成「罕有品」。
針無兩頭利,PostNord結束實體信件服務後,將全力集中處理包裹派送;惟對丹麥約27萬使用者,尤其住在偏遠地區的長者非常不便,暫時未提供到解決方案。同時,目前約4600名員工,將多達1500人失去飯碗,部分年長員工要轉型並不容易。
實體信件徹底消失,郵筒自然無法幸免。自1852年以來,紅色郵筒一直是丹麥街景一部分,1915年全國多達1.5萬個,目前只剩下十分之一,今年6月開始將逐一「連根拔起」,丹麥郵政員工Anders Raun Mikkelsen黯然回應:「聽到這個消息,實在傷心欲絕。」
年紀最大郵差
不用派信,「郵差」成為歷史名詞,看來只是時間問題,或者,這行業日後會全部被改稱為「速遞員」。對老一輩而言,郵差曾經是部分人的「我的志願」;如俄羅斯最年長郵差Ekaterina,因二戰時經常收到郵差帶來的前線消息,決定長大後送信,結果做到80多歲,依然每周工作6日,步行40公里,感動人心。
實體信件,傳來的除了文字,還有感情和溫度,那種等待是牽腸掛肚,但當你拆開信封一刻,卻是滿滿喜悅和窩心。信紙和文字的氣味,還有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字跡,也是無法被「任你揀」的字型取代。「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明代袁凱的家書,傳遞的思鄉情感穿越了時代,今人亦能共鳴。
「郵差叔叔送信純熟迅速送出」,再過10年,恐怕小孩子不再懂得這句廣東話急口令,皆因那時候,他們可能已不知道「郵差」和「送信」為何物。活在資訊爆發的時代,我們在網上世界收到的,不再叫信件(mail),而是訊息(message)而已。到底人和人之間的信任靠什麼建立?當信件不再存在,我們是否從此失「信」?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