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星期二

回顧殖民地開發歷史,英國「制度變革」領先歐洲 - 占飛

2025年3月25日 - 信報

歷史上,以西歐為首的西方,政治、經濟及文化發展長期落後於東方。

直至十九世紀發生了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西風才壓倒東風,超越了滿清、印度莫臥兒帝國、鄂圖曼帝國等等;直至如今西方霸權雖已動搖,仍佔有優勢。

西方史學家一直研究歐洲崛起──嚴格說來,只是西歐崛起──的種種原因,眾說紛紜。去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3位美籍經濟學家:約翰遜(Simon Johnson)、Daron Acemoglu和James A. Robinson,曾在《歐洲的崛起》【註】這篇論文中提出,歐洲崛起始於十五世紀航海大發現,繞過非洲好望角以及哥倫布發現美洲。從此,若干西歐國家從「大西洋貿易」(Atlantic Trade)中獲取巨大利益,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興起以及工業化。

「大西洋貿易」指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的航海家及探險家,深入非洲大陸以及南北美洲,霸佔殖民地,掠奪其礦產和奴隸,將奴隸運往南北美洲農耕及工業生產,然後將礦產和農產品運回歐洲,促進歐洲的工業化,之後把工業產品運回美洲及非洲販賣,形成一個生產及貿易的良性迴圈。

掠奪剝削

約翰遜等在論文中引用數據,指歐洲在1500至1850年間的發展,有別於1500年前,主要得益於「大西洋歐洲」(指從事「大西洋貿易」的歐洲國家及城市)的經濟增長。其中一項數據,西歐國家的城市化,1500年前平均只有10.7%(即只有十分一人口居於城市),東歐國家只有4%,印度和明清已超過12%;1500年後,「大西洋歐洲」城市化速度比東歐快兩倍以上,1850年達24.5%,而印度和明清城市化,300多年都停滯不前,這顯示工業革命多在「大西洋歐洲」萌芽及茁壯成長。德國及意大利的工業化及經濟發展比較遲緩,直至兩國加入掠奪殖民地為止。其他數據如GDP增長,本文不述。

約翰遜等在論文中提出一個問題:荷蘭、西班牙、葡萄牙三國本是「大西洋貿易」的先行者。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艦隊徹底擊潰前,其遠距離航海經驗、技術及海軍實力都優於後來的英國,在十六世紀甚至壟斷了「大西洋貿易」,何況西、葡殖民地遍布中南美洲,礦產及人力資源較優於北美洲。何以英國可以後來居上,建立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在十九世紀雄霸全球百多年?

此問題的答案便是論文要旨。西班牙、葡萄牙以高壓和殘暴手法管治其殖民地,乃至滅絕原住民,掠奪剝削之餘,並沒推動殖民地發展,甚至官逼民反,起義頻生;其次,西班牙皇室壟斷了「大西洋貿易」,只有皇室及其特許公司可以從事「大西洋貿易」,平民不能沾手。貿易帶來的利益只供皇室及貴族階級花費,無法催生資產階級和企業家。皇室及貴族階級愈富裕,人民向上流動的機會愈少。

反觀英國,國會對皇權的限制,由《大憲章》開始,雖時有反覆,總的來說有增無減。當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由皇室獨掌全權專制統治時,英國皇權逐漸式微,國會通過法律,保護私有產權和容許經商自由,這都是西班牙、葡萄牙未有的。

另一方面,英國雖然和西班牙、葡萄牙一樣剝削壓榨殖民地的資源和子民,英國殖民地總督卻採用「以夷制夷」的相對懷柔政策,容許本地人有若干程度自治,起用本地精英在政府任職,且讓本地人保留大部分傳統風俗乃至法律,如獨立前的美國十三州有議會自治。殖民地總督還改善殖民地(如印度和香港)的基礎建設,改革一些落後的風俗及社會制度,容許教會及慈善團體興辦教育、提供福利等等,以平息民憤。

開明開放

英國殖民地能夠採用較西班牙、葡萄牙等更懷柔的管治策略,皆因英國在十七世紀末發生了光榮革命,限制了皇室的權力,改行虛君共和制。皇室財政與國家財政分開得一清二楚,英國皇室沒有像西班牙皇室般壟斷了國際貿易利益;反之,英國容許一般人毋須政府批准而從事貿易,工商業發展由民間推動,任何人都有機會憑個人努力奮鬥而成為企業家。英國及其殖民地人民向上流動的機會,遠高於其他宗主國及殖民地。白手興家的商人及企業家、資本雄厚和有企業家精神的資產階級,推動不少政治、經濟及社會的「制度變革」(Institutional Change),進一步加速資本主義發展。

總而言之,約翰遜等指出,「大西洋貿易」若有殖民地宗主國較開明和開放的「制度變革」配合,容許民間力量自發的推動經濟增長,便可引發工業革命;反之,專制皇權剝削壓榨殖民地只是殺雞取卵,難以持續。

發展差異

約翰遜等在論文開首引用了亞當史密在《國富論》第三篇第四章的一段話:「農村居民以往不斷與鄰族戰爭,以及只可依附領主,貿易和工業卻逐漸使他們有秩序,有好政府,有個人安全和自由。這一效果是最重要的。」經濟增長的良性迴圈,不單可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且是步向較公平社會的不二法門。

過去有不少學者把地理、文化等因素視為國家貧富的原因。約翰遜等認為,這不足以解釋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差異,更不能解釋天然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文化先進的國家,經濟竟在十九世紀遠遠落後於「大西洋歐洲」的小國,乃至淪落成為強國的殖民地。

有學者認為,歐洲國家全球掠奪殖民地、販賣奴隸為歐洲崛起主要原因。約翰遜等引述研究指出,「大西洋貿易」帶來的利潤,佔「大西洋歐洲」GDP的份額並不太高,對工業化需要的資本累積貢獻不大,絕不能視作西歐經濟騰飛的決定因素。此所以西班牙和葡萄牙雖在十五至十八世紀從殖民地獲利不菲,但兩國的工業化及城市化卻落後英、法、德等國家。

約翰遜等認為,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才是決定因素。數百年的殖民地歷史彰顯了,有較良好的制度,容許民間有創業自由及私有產權保障,比較事事設限和管制的專權制度,更有利於宗主國及殖民地長遠和可持續經濟增長。所以一些較貧窮落後的殖民地,引入了宗主國較開放的制度,更快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弔詭的是,資源較豐裕的殖民地,被宗主國掠奪更甚,「制度變革」更慢,經濟發展反而及不上原本較貧窮落後的殖民地。

註:Simon Johnson, 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A. Robinson: The Rise of Europe: Atlantic Trade,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來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