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5日星期三

DeepSeek背後的輿論權鬥 - 黃永

2025年2月5日 - 信報

究竟DeepSeek能不能說好中國故事?目前西方媒體的報道方式,可算是完全依照事前預測之兩大方向快速散播:第一,訕笑中國又再在外國已發展基礎上平價製造,乃至侵權;第二,批評中國研發科技產品總要避開政治題目,也就是攻擊抖音之同一手段。

許多傳訊學者已指出,以上就「中國製造」設定固有印象的影響輿論模式,在美國是跨黨派政界與媒體的長期共識。當中研究較多亦最常提到的案例,當是2017年由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提出「銳實力」(Sharp Power)一詞去描述中國以及俄羅斯的公共外交政策,指中俄透過操控輿論來扭曲事實:結果此詞彙在短短兩周,便以驚人速度不停出現在西方各主要新聞及智庫平台;新任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當年也抓緊機會,在其後一個月內,隨即就中國向美國輸出威權主義召開聽證會──目前西方輿論就DeepSeek之論述構建過程,似乎也是按照同樣方式進行。

不過,正因為這種美式編製論述模式手法明顯且常用,在特朗普治下倒引來一批新興科技權貴反唇相稽:首先,目前由OpenAI、微軟及剛成為「白宮人工智能和加密貨幣沙皇」(A.I. & Crypto Czar)的David Sacks聯手,嘗試散播「DeepSeek只是因為不公地使用了OpenAI的數據,才可在短時間內做出如今佳績」之說法,於科技界不單止沒有共識,更被部分人奚落:畢竟才不久以前,OpenAI亦被很多傳媒和學術機構狠批未經允許下不公地使用其數據,兼沒有作出賠償,故當下此情此景乃「你都有今日」罷了。

固然,人工智能發展一直有所謂「蒸餾法」此技術,意思是新研發的人工智能模型向現有的AI詢問數以百萬計的問題,然後從不斷的問答當中,去理解該AI的思考方式。從這個執行層面角度切入的話,有些人認為DeepSeek純粹是詢問和學習能力較佳而已。

其次,DeepSeek異軍突起,嚴重挑戰了「人工智能發展必須投入極大量資金及硬件」這個看起來理所當然的信條(dogma)──過去4年左右的時間,美國的人工智能企業一直向外間投射一種印象,那就是要培訓AI必須投放幾近超乎想像的資金,始能購入數量夠多的晶片和建立大型數據中心。實際上,美國很多人工智能企業對此「高門檻」模式抱持反對意見,但礙於OpenAI的成績和公關手腕,這些聲音總被市場忽略。今次DeepSeek挑戰的不止是OpenAI之領導地位,更牽涉背後權力分配和資金流向,特別是DeepSeek為非牟利和學術團體研發AI提供了一條之前未見的出路,在講求inspiration的西方社會,DeepSeek現在反而是個更具潛力的故事。

最後,儘管DeepSeek目前的「軟肋」是就不少政治問題未能提供答案。然而,現實是ChatGPT於去年美國大選期間也迴避很多政治問題,故一定程度上予人五十步笑百步之感。固然,DeepSeek亦可能會參考TikTok做法,按情況發展出國內和國際兩個版本。

傳理系博士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