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0日 - 信報
不少好學生,放學後趕去補習,夜晚不願意休息,但考試成績依然未如理想,就是因忽略了腦袋運作的最基本元素。除了睡眠之外,另一樣經常被忽略的,就是補充水份。2009至2012年,美國有一個研究,調查4000名6至19歲兒童及青少年是否飲水飲得足夠。研究量度他們的尿液濃度,發現超過一半人,飲水不足,尤其男孩子。
腦袋超過75%是水份,所以要頭腦靈活,必須吸收足夠水份。2012年美國《營養學院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詳細探討了身體欠缺水份與認知能力的關係。原來,即使只是流失了體重2%水份,都足以明顯減低認知能力。最受損的三項認知能力,正正就是對考試表現至關重要的能力:1.專注能力(Attention);2.認知功能與肌肉活動的配合(Psychomotor skills);3.即時記憶(Immediate memory)。
舉個例,在整個聆聽考試期間,專注能力能使你把心神百分百放在考試題目上,即使課室裏有噪音,都能完全不理會;認知功能與肌肉活動配合,使我們把聽到入耳的內容,用手執起筆寫出來,做到快而準;而即時記憶讓你可把十多秒的對話,記入腦海中,然後回答一條關於這段對話的問題。由此可見,脫水對整個學業奮鬥,特別是參與考試的一刻,極之不利。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每人每天應飲用至少6至8杯流質飲品(每一杯大約240毫升),天氣炎熱時,須飲用的就更多。不過要留意,含糖份的飲品,還是少飲為妙。至於如何能在百忙之中,仍然記得補充水份,既飲得足夠,卻又不過量? 答案就是建立每天飲水節奏。例如,早餐一杯水,攜帶一個大約500毫升的水樽返學,在上午兩次飲水時間,飲光樽內的水;午飯時,把水樽重新裝滿,在放學之前飲光;放學回到家後,再飲番杯水。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