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4日星期五

加密貨幣結局已經寫好 - 郝承林

2025年2月14日 - 信報

1973年1月,一家交易所在北角的辦公室裝修工程接近尾聲,並宣布將在2月開業,但此時政府突然介入,不讓交易所開張,原因是香港已有4間交易所,且其中3間更是過去兩年半內開張的。

更多交易所不是有助金融市場發展嗎,為何要限制?因為當年監管未能跟上證券市場的急速發展,對上市申請監管不足,許多空殼公司包裝一下,便能上市圈錢,其時股票對大部分市民來說是新事物,政府見股市熾熱,擔心小股民受騙,急急加強監管。

那時市況有多瘋狂?恒指由1972年頭約330點,年底已飆上843點,升足一倍多;期間發生開埠以來最大的收購戰「置地飲牛奶」事件;同年,「科技股」香港天線以1元上市,6個星期後便炒上30元。股民賬面身家暴漲,情緒亢奮,魚翅撈飯便是這時出現。

造成傷害惹來修例監管

恒指在1973年第一季再倍升,達1774點,然後崩盤,至1974年底只剩下150點。巨大的社會財富轉移,讓不少人破產。當年政府只是促使4家交易所合併,還是希望業界自行監管。

到了1987年,當時的新事物是「期指」,由於長期比現貨高水百多點,吸引資金套戥,恍似很好賺。更有人以空殼公司買入期指,賺就收錢,輸就將公司清盤了事(萬一出事誰埋單?)。直到10月,期指未平倉合約已超過8萬張,面對數十億元的金融合約,期交所股本卻只有1500萬元,結果在股災中暴露巨大風險。「87股災」直接促成證監會成立。

外國經驗也相似。1907年美國爆發銀行危機,之後便成立聯儲局;1929年美股冧市,便有SEC的誕生;2008年金融海嘯,政府發覺銀行資產原來是次按和衍生工具,於是便通過《多德-弗蘭克法》(Dodd-Frank Act),提高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和資本要求。

每有新事物出現,政府一開始都是不在意(無事無幹搞咁多做乜?),待金融泡沫造成巨大傷害後才急急腳修例監管。加密貨幣當然也不例外。

本質「不會創造什麼」

比特幣早前升越10萬美元,看似很厲害,但還是改變不了它「什麼都不會創造」的本質,土地有農作物收入,買樓有租金收入,加密貨幣卻不會創造什麼。放在那裏,100年後還是那樣,它的本質就是一堆數字。

發行加密貨幣,不是和新股上市很相像嗎,一樣的公仔紙……不,應該是數字換銀紙。比特幣還有發行上限,現在許多加密貨幣都沒有,代表印多少就有多少,加上毋須審批,比發新股更容易,已很有點騙案的味道。更甚者,加密貨幣現在還成了騙案溫床,沒有加密,也沒有貨幣,卻叫你滙錢。

現在市面上已有超過2萬種加密貨幣,未來百分百還會增加。加密貨幣能升足多年,一大原因是沒有監管,多少交易是真,幾多是假?睇圖表全都很吸引,讓人乖乖「課金」。

如果有天買的人多了,然後泡沫爆破,許多人輸錢,造成巨大的財富轉移(現在發加密貨幣不是已很似割韭菜嗎?),必然引來監管,最後也必歸於寧靜。

買股票就是買公司,買黃金可以娶老婆。理性地說,誰會買一堆數字?最近股市表現不錯,不少中資科技股仍很便宜,還是花時間從中尋寶吧。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