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 - 信報
失眠,中醫稱不寐,最早見於《難經》:「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主要論述長者不寐病機。《內經.病能論》云:「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臟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五臟主藏精,臟氣傷,精氣耗,精無所寄,如《經脈別論》記載「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不得臥」、「不得眠」、「目不瞑」等均是用來形容失眠。
《內經.逆調論》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是因陽明胃脈,其氣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並且提出「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張介賓認為水病之本在腎,末在肺,此處所論喘息不得臥同肺、胃、腎三臟相關,津液輸布流行異常,這也是後世醫家從脾胃不和、痰飲、濕濁壅盛等方面論治寢臥不安。
心神失養
中醫認為,因情志、飲食內傷、病後、年邁體虛、先天稟賦不足等,致心神失養而不得入眠,寐而不酣,時寐時醒,醒後難以復寐,甚則徹夜不寐。情志不遂,肝氣鬱滯化火擾動心神;五志過極,心火亢盛,心神不安;思慮傷脾,營血虧虛,心血暗耗;脾胃受損,健運失常,心失所養;久病重病,失血,氣血生化不足,心血虧虛;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虛,水火不濟,心火獨亢,如景岳云:「無邪而不寐者,必營氣之不足也,營主血,血虛則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再如宿食停滯,胃氣失和,釀痰生熱,擾動心神亦可不眠。故此不寐原因眾多,情志、飲食、氣血虧虛等令氣血陰陽失和,心血不足,膽虛怯弱,脾虛失養,腎陰虧虛致心失所養;肝鬱火化,心火熾盛,痰熱上擾,胃失和降致心神不安,病位在心,但與肝、膽、脾、胃、腎密切相關。
病證日久可虛實兼雜,甚有瘀血,王清任《醫林改錯》以血府逐瘀湯治夜睡夢多,稱「夜不能睡,用安神養血藥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大學兼職講師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