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星期四

黃仁勳傳(二):AI教父豪賭「平行運算」絕地翻生 - 史帝芬.維特

2025年2月13日 - 信報

黃仁勳擔任輝達(Nvidia)執行長已有32年之久。在標普500指數所有科技公司的執行長中,沒有人任期比他長。黃仁勳是位有願景的發明家,對電子電路內部運作瞭如指掌。他不是每一次都贏,但他贏的時候,總是大贏:他早期在AI的重押,是矽谷史上最成功的投資。

黃仁勳生於台灣,10歲移居美國,「在內心深處永遠是個移民,我心裏一直覺得自己是台灣人。」1993年,30歲的他跟兩名夥伴共同創立輝達,最初瞄準新興的高階遊戲顯示卡市場。產品炙手可熱,他的顧客喜歡自己組裝電腦,有時會買透明機殼,來展示裏面的輝達顯示卡。

1990年代後期,為了提升《雷神之鎚》系列遊戲的算繪效果,輝達稍微調整了處理器的電路架構,以便同時解決許多個問題。這就是所謂的「平行運算」(parallel computing);但這無異於一場豪賭,黃仁勳說道:「在我們找到解決方法之前,平行運算的成功率是零。每一個想要利用平行運算搶奪商機的人都落得一場空。」黃仁勳無視這些慘不忍睹的前例;足足有十幾年,他不理華爾街的唱衰,堅持自己那特立獨行的願景。他尋求遊戲玩家以外的客戶,包括所有需要大量運算能力的客戶,像是氣象預報員、放射科醫師、深海石油探勘員等。在那段時期,輝達股價低迷,他不得不抵禦企業狙擊手的入侵,以免職位不保。

這項賭注讓黃仁勳大失血,連年虧損,直到2012年才有轉機。那年,多倫多有一組叛逆的研究人員買下兩張輝達的家用遊戲顯示卡,訓練非常特殊的人工智慧技術「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在此之前,大多數研究人員都對模仿大腦結構的神經網絡嗤之以鼻,認為那是過時的玩意兒。但黃仁勳看到他的平行運算平台訓練神經網絡的神速,就把整間公司押注在這個對彼此都有好處的意外結合上。他要讓兩種不被看好、沒能通過市場考驗的技術谷底翻身。

當這項大膽的賭注連本帶利翻倍,輝達市值增加了數百倍。10年前,輝達販售的是200美元的遊戲配件,現在出貨的產品是要價數百萬美元、大到佔據整層樓的超級運算設備。透過與OpenAI等先驅合作,輝達已連續10年每年都把深度學習的應用速度提高10倍。所有主要的人工智慧應用程式軟件,如AI圖像生成工具Midjourney、AI聊天機械人ChatGPT、AI助理Copilot等,都是在輝達的產品上開發出來的。因為運算能力提升百億倍,現代AI技術才有這種繁花錦簇的盛況。

由於輝達幾乎獨佔AI硬件市場,黃仁勳可以說是這個產業的霸主。他原本沒有打算成為AI先驅,然而一旦AI出現,黃仁勳就決心將他對機器智慧的極致願景,以最快的速度推到最遠的地方。幾乎只有黃仁勳一個人相信AI只會帶來好處。

這種新軟體具有難以置信的能力,可以像人類一樣說話,能撰寫大學入學申請論文、解決數學難題、提供專業的醫療診斷,甚至可以共同主持Podcast節目。它會隨着運算能力的增強而擴大規模,發展似乎永不停滯。很多科技專家憂心忡忡,擔心AI能力高強,將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直接威脅,黃仁勳對這種悲觀的態度不以為然。2023年5月,有一份聲明把AI失控的風險和核戰相提並論,數百位業界領袖都簽署表示贊同,但黃仁勳並未簽署。

對他來說,AI純然是一股進步的力量,他宣稱AI正在發動一場新的工業革命。有些經濟學家觀察到,工業革命導致全球馬匹數量減少,懷疑AI可能對人類造成同樣的影響,黃仁勳卻說:「馬的職業選擇有限,例如,馬不會打字。」

黃仁勳的思考方式不像商人,反倒像工程師。他會把複雜的概念分解成簡單的原理,然後充分利用這些原理。數位運算的基礎架構自IBM在1960年代初期推出以來一直沒有什麼改變,他相信,隨着AI的發展,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數位運算的概念,「深度學習不是一種演算法,深度學習是一種方法,一種開發軟體的新方式。」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