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星期四

與美匹敵,國產AI只需「足夠好」 - 徐立言

2025年2月13日 - 信報

上周提到,內地DeepSeek所釋出的最新開源模型R1宛如一場地震。由於擁有令人咋舌的推理實力,令它成為當前最強大的開源AI模型之一。這也讓美國矽谷、華府和投資者們陷入集體焦慮。白宮更急召輝達(Nvidia)掌門人黃仁勳開會,也隨即傳出要進一步收緊GPU出口管制。當然,這場恐慌不無道理,畢竟AI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正與日俱增。對R1的熱烈討論中,一個更本質的問題卻被忽略了:目前情況,不過是AI發展歷史上的又一個預料之中的篇章。

成本趨降 壟斷不可能

回顧歷史,從2018年GPT-2的開源,到現今R1的騰飛,再到幾乎所有自2018年起誕生的AI模型,核心趨勢始終如一──AI技術的發展速度遠超人們的想像,甚至超越人類智力的AI可能比大多數人想像的更容易構建,成本也在每月下降。在這場「晶片軍備競賽」中,帶出更深遠的意義是,即使美國全力競爭,也必須接受壟斷超級AI是不可能的任務。

事實上,每當OpenAI等大公司耗費巨資訓練模型後,通常只需幾個月到幾年,競爭對手就能用更低的成本複製。這種「後發優勢」在R1身上明顯得到驗證。DeepSeek用比美國公司更少的高端GPU,達到了與GPT-4相當的性能。這既是技術能力的體現,也符合AI發展的歷史規律──後來者總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更低成本達成同樣的突破。隨着中國GPU產業的崛起,這一趨勢只會加速。

更有意思的是,新一代AI模型不僅在訓練時需要大規模算力資源,在推理(inference)時的需求也急劇上升。這或許能解釋為何DeepSeek-R1發布後,應用端出現了服務擠塞。這對中國來說是個挑戰,對美國卻是雙刃劍:如果AI創新的門檻愈來愈低,光靠GPU封鎖真的能拖住中國嗎?

如果美國能保持計算資源與技術人才的領先地位,它或許能持續打造全球最強的AI模型,並以更大規模部署,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惟問題在於,即使美國穩坐第一把交椅,AI競爭的「亞軍」依然能獲得強大的軍事與經濟優勢。

換言之,中國不太可能徹底被甩開。它擁有足夠的人才與資源,並且展現了令人驚訝的靈活性。例如在GPU受限的情況下,內地公司更傾向於開源與效率優先的AI模型,這可能正好讓它們在某些領域領先於美國。諷刺的是,華府所熱中於收緊AI晶片的出口管制,可能只會無意間幫助中國在AI軟件端「彎路超車」。

更重要的是,中國不需要全面超越美國才能獲益。以軍事AI為例,中國的AI系統稍遜一籌,只要它能在關鍵領域(如無人機戰術、網絡戰、情報分析)達到「足夠好」(good enough)的水平,美國的技術優勢就難以轉化為決定性優勢。

須共享安全與風險管理

許多人把R1比作AI領域的「史普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這個比喻相當貼切。當年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衞星,並未證明其整體技術超越美國,卻讓世界確信,進入太空是可能的。最終,美國、中國、印度等國家都進入了太空領域,並在競爭的同時學會了共存,例如避免衞星相撞,而AI也將遵循類似的軌跡。意味着美國除了競爭,還需要在某些AI領域學會與中國合作,比如如何防止AI被用於製造生物武器、如何確保未來的AI系統不會擺脫人類控制、如何避免AI造成軍事衝突的意外升級。這與上一次AI規模化浪潮類似。當競爭對手趕上甚至超越OpenAI時,整個行業都需要共享安全與風險管理的最佳實踐。

有趣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在談論DeepSeek-R1時,一方面稱這是美國的「警鐘」;另一方面卻讚揚中國的成就,並指出「更便宜的AI符合所有人的利益」。這一點沒錯,就像更便宜的衞星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一樣,前提是它們不會彼此碰撞。

DeepSeek-R1發布不是AI競賽的終點,而是另一個預料之中的里程碑。AI發展的成本曲線無情地證明,只要擁有足夠的運算資源與技術人才,超級AI終將成為全球現象,而不僅僅是美國的專利。

美國可以選擇繼續加強GPU出口管制,試圖延緩中國的進展,卻無法阻止中國最終達到「足夠好」的水平。在這場競賽中,第二名的實力依然足夠強大,足以重塑全球經濟與軍事格局。因此,全球在AI的發展不僅是競爭,各國還需要有一個更長遠的戰略──在確保自身優勢的同時學會共存,並在關鍵領域建立最低限度的合作機制。畢竟,在這個AI變革的時代,用好了能造福人類,用不好則可能帶來災難。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