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星期二

買賣新式ETF易墮「錯價」陷阱 - 寧思雋

2024年12月31日 - 信報

近年監管機構鼓勵ETF發展,皆因這些投資產品推出初衷是追蹤大型指數,先天上已做到分散風險的效果,符合一貫的「懶人投資法」。然而,隨着ETF愈趨流行及監管放寬,愈多槓桿型及主題型新ETF出現令產品複雜化,加上發行商低調改變產品條款,更容易出現錯價問題,「懶人買ETF」理論已備受挑戰。

股份拆細兼數據滯後惹禍

昨天一隻追踨加密貨幣以太幣(ETH)價格變動、名為博時以太幣的ETF,出現一支「巨型大陰燭」,開市頭3分鐘成交價介乎22.2元至25.6元,但之後大跌九成,至2.6元徘徊,最後以2.632元收市。散戶常用的財經網及炒股App顯示,博時以太幣昨天為除淨日,1股拆為10股,單位淨值為25.832元。

到底該ETF的理論價值是收市價2.632元,還是炒股App顯示的25.832元呢?精明的讀者當然知道,收市價反映的是市場對該股的價值,假如出現「十倍錯價」,相信早已被一眾套利(Arbitage)型投資者嗅到市場機會,「低買高賣」地沽空高價ETF,同時買入低價的現貨以太幣作對沖,賺取無風險利潤。博時基金於其官網更新的價格,也顯示昨天該ETF的每基金單位資產淨值為2.6361元。單位淨值數據由ETF發行商提供,通常是前一個交易日的數據,但問題是明知拆股,炒股App卻未有作出相應調整。

另一個問題是,「好地地」一隻追蹤以太幣的ETF,為何突然要「1拆10」呢?據博時在本月6日的公告,博時以太幣除1拆10外,還把每手股數由原來的10股減少至1股。他們表示:「股份拆細將為投資者提供更高的交易靈活性。」對投資者更具吸引力,並可改善交易流動性。然而,原先博時以太幣一手價格約260元左右,「入場費」已遠低於坊間大批正股,今次更大減99%,至2.6元,是否增加流動性的必要之舉?

66分鐘無莊家時段最凶險

即使ETF條款出現重大改動,但監管機構推出的「莊家制度」,由莊家設定買入及賣出價,本來可有效解決ETF錯價問題,然而監管機構容許莊家「擺盤」報價的時間,最少為交易時間的八成,換言之ETF每日最多可以有66分鐘「無人駕駛」時間,而莊家一般不願意在開市後及收市前報價,因這些時間波幅較大,難以對沖,故此在無人駕駛期間,更容易有錯價。

事實上,港股ETF錯價並不罕見。2020年8月南方東英推出恒生科技指數ETF,開市報20元,較每股資產淨值7.5元高出1.67倍,同樣在數分鐘後回落至8元以下,貼近資產淨值。投資者本以為「早買早享受」,最終卻變成「早買早難受」。

ETF錯價問題,令人想起「墨菲定律」: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基金發行人隨意修改ETF條款、炒股App未有及時更新,以及監管機構對莊家制度寬鬆,未有要求在開市期間維持秩序,最終導致有投資者一入場就蝕九成,慘過「微信女」呃人。然而,ETF錯價時隔4年又出現,反映監管機構未有解決問題的決心,投資者唯有自求多福。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