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9日 - 信報
香港近日爆發自2019年以來最為「二元對立」的社會爭議,但今次「拗」的問題非關政見,卻緣於港鐵要求乘客搭扶手電梯「左右企穩」。正方認為「安全至上」,故擁護港鐵新措施;反方則覺得香港人向來以效率取勝,「左行右企」近40年來行之有效,現在改變無異於「倒退」。雙方各有道理,鬧得面紅耳赤。利申:筆者支持正方,非因我不注重「時間即金錢」,只是大家須認清一個事實──香港已步入老年社會,安全和效率在權衡之下要作取捨。
話說地鐵(港鐵前身)於1979年通車後,初期未有為乘客使用扶手電梯提供指引,所有人「鍾意行就行,企就企」。後來隨着客流量愈來愈多,開始造成混亂甚至爭拗,例如有些乘客趕時間希望加速步行,卻被前頭「企定定」的人阻礙。因此,地鐵公司借鑑英國鐵路禮儀,自1985年起大力宣傳「左行右企,利人利己」;這種新模式有助乘客們各取所需、減少混亂、促進效率,很快獲得絕大多數人奉行,形成社會默契,數十年來行之有效。
然而,港鐵公司近年開始「轉口風」,改為宣傳「左右企穩」,意思是所有人在扶手電梯上只應站立、不要步行。及至近日,港鐵宣傳行動踏入高峰期,甚至會派出三人一組的「阻路大使」,穿着紅背心、舉起標語,執行「佔梯運動」,霸佔扶手電梯左右兩邊位置,讓其他乘客無法前行。
隨着港鐵公司「強力維穩」,社會上針對「左右企穩」的爭議亦愈演愈烈,更因此形成正反兩派意見。支持的一方認同港鐵公司所講,以往的「左行右企」既會造成意外令乘客受傷,亦會使電梯機件受力不均而增加故障;表面看來有助部分人節省時間,但是整體而言卻恐怕得不償失。反方則指出,「左行右企」行之經年,令人受傷的意外絕非常見;況且香港人向來爭分奪秒、以效率著稱,現在若然要所有人「企定定」,似乎是一種倒退。
平情而論,上述兩種立場各有道理,雙方皆非「全對」或「全錯」。畢竟「安全」和「效率」屬於社會其中兩種最寶貴價值,為市民所共同追求;但在很多情況下難以「兩全其美」,只視乎如何平衡和取捨。
一方面,所謂「香港精神」確實包含一個「快」字,在獅子山腳下,人人都手腳勤快、珍惜時間,構成本港其中一種競爭力。尤其是港鐵的線路近年不斷擴展,現時不少人上下班動輒需要轉兩三程車,每日搭超過10次扶手電梯;倘若每次用多幾秒鐘,數百萬人加起來就是可觀的時間成本。
尤須留意的是,正因部分乘客趕着轉車,錯過一班車又要等多幾分鐘,隨時導致遲到。儘管港鐵公司鼓勵市民「提早出門」,但有些乘客會反駁:「我住新界、返港島,現在每日六點幾出門,還要早到幾時?」
然而,即使考慮到效率因素,筆者在權衡之下還是選擇支持「左右企穩」。非因我不注重「時間即金錢」,只是本港人口結構相比起40年前已經出現重大變化。根據港府上周公布的2023年最新人力推算報告,目前65歲以上市民佔全港人口大約23%,已經屬全球人口最老化社會之一。據聯合國統計,美國、英國和中國內地的65歲以上人口佔比分別為16%、18.3%、11.9%;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當中,只有日本(28.2%)比香港「更老」。
高齡社會 重安全符整體福祉
更值得擔心的是,隨着本港「嬰兒潮」世代(六十年代出生)年齡漸長,據港府推算,65歲以上人口佔比到2028年將會急升至28%,屆時勢必直逼日本,問鼎「全球最老」寶座。正如港府指出,人口老化是本港勞動力的最大挑戰。同時,這股大趨勢亦會對本港醫療、福利政策以至城市設計帶來嚴峻壓力。舉例說,正因老年人口愈來愈多,所有公共及商業設施都要更加注重無障礙通行,以便利長者使用。
當然,從樂觀角度看,本港也是全球「最長壽」社會,目前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5.6歲,在200多個國家及地區排名第一,比日本(84.9歲)更高,這亦證明本港在食品安全、營養供應、醫療衞生等方面達至世界最佳水平行列。
事實上,隨着科技昌明、人壽延長,「老」的定義亦在不斷變化。古語云「人生七十古來稀」,以往大部分人到60歲已經垂垂老矣,但現在很多人年逾70依然容光煥發、精力充沛,仍能為社會發光發熱。正因如此,整個社會制度也須作出相應調節,包括彈性延長退休年齡,以善用高齡勞動力。
無論如何,高齡人口佔比愈來愈高屬不爭事實,這同時意味每日搭港鐵的長者乘客愈來愈多。對於這些高齡群體,時間固然珍貴,安全卻更重要。
講到底,建基於人口結構特質,「左行右企」在40年前屬於社會最佳選擇,現在則可能是「左右企穩」更符合整體福祉,哪管這代表要犧牲一點點效率。
更長遠來看,乘客搭扶手電梯適宜「左右企穩」,香港政府及商界面對人口老化卻必須「兩條腿走路」兼且「行多幾步」,在致力引進人才、鼓勵生育的同時,改革制度去讓不同年齡群體更能發揮生產力。
藉着較佳及適切的制度,便能彌補「放慢步伐」所造成的效率損失。作為舉例,在現今遙距科技年代,「彈性上班時間」其實可以更加「彈性」,從而紓緩港鐵繁忙時間擠迫情況,俾能更妥善地兼顧安全和效率。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