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日 - 信報
香港的醫生比例是全球發達經濟體中最低,每千人只有二點一六名醫生,遠遠少於歐美國家每千人有三名醫生的水平,即使與內地、新加坡和南韓等相比亦是相形見絀。有見及此,上月發表的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政府支持本地大學籌建第三間醫學院。
增設醫學院毫無疑問值得支持,否則難以補充新血滿足日益龐大的醫療需求,畢竟本地人口結構愈來愈老化,「老友記」是醫院常客。目前公營醫療系統僱用全港不到一半的醫生,卻要照顧九成病人。港大和中大兩間醫學院的醫科生學額雖然已增至每年合共五百九十個,不過人手短缺問題仍不能妥善解決。根據醫衞局推算,香港到了二〇三〇年將欠缺一千五百七十名醫生,二〇四〇年就算情況稍有改善,還是欠缺一千二百名醫生。既然現存兩間醫學院培訓人才的速度「落後大市」,那麼增設醫學院就是正確對策,這樣的做法好比另闢一條「醫生供應鏈」。
進一步思考,增設醫學院的數量應該只限一間嗎?《施政報告》同時提到,全力推進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擴大政府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透過獎學金等吸引更多境外、尤其是東盟及其他「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就讀,提升香港國際城市地位。基於這樣的戰略性部署,增設醫學院不妨考慮多於一間,好讓「留學香港」品牌更添吸引力。
有意增設醫學院的大學分別是科技大學、理工大學和浸會大學,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本月底召開第二次會議,討論相關準則,雖然三間大學有意開辦醫學院,但政府只會選擇最優質及符合香港需要的一間。蔡若蓮又說,創新科技、生命醫學是第三間醫學院其中一個方向,培育醫學科研人才亦是其中一個目標,目前臨床醫學教學人員和醫科生需求殷切,要避免三間醫學院搶人才、搶學生,要研究錯位互補、良性競爭。
三者擇其一,有能者居之,誠屬無可厚非的選拔。然而,反正有意開辦醫學院的大學是三間那麼多,而且大家實力都旗鼓相當,與其順得哥情失嫂意,倒不如作出更具前瞻性的部署。簡單來說,短期內先增設第三間醫學院,待得幾年後,再因應錯位互補、良性競爭的原則增設第四間,甚至第五間。屆時,有望更加充實香港的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地位。
科技大學對於開辦醫學院態度積極,過去兩年已招攬超過一百名學者,分別來自超過十個地區,涵蓋人工智能、生物與轉化醫學及人文社科等領域。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指出,未來將多聘一百名頂尖人才,當中以醫學專家為主軸,籌備相關課程,投入全力建立新醫學院。科大早前高調成立校董會顧問小組,由前醫管局主席梁智鴻擔任小組主席,成員包括發明「雞尾酒療法」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何大一,以及多位重量級業界翹楚。
理大和浸大的取態亦是不甘後人,理大集結各方專家展開籌備工作,浸大已向政府遞交意向書。牌面上看,根據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排名,科大的排名(第六十六)是三間大學之中最高,而籌款能力似乎略勝一籌,但不代表理大和浸大沒有開辦醫學院的能力。無論第三間醫學院的開辦權花落誰家,另外兩間大學仍然可以被列作「潛在開辦者」,時機成熟的話則委以大任。
香港若然開辦更多的醫學院,一方面有助於培訓醫生,另一方面擦亮「留學香港」品牌,以至構建生命科學產業,值得指出的是,香港的醫療水平以至相關科研實力在全世界是首屈一指的。
國家發改委於二〇二二年頒發《「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打造國家生物技術戰略科技力量。特區政府亦支持香港構建生命科學產業,今年六月撥款六十億元開展「設立生命健康研發院校資助計劃」,向本地大學提供資助。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日前指出,香港致力推動將生命健康科技發展成具優勢及策略意義的科技產業。
顯而易見,無論是發展生命科學產業或維持醫療水準,都需要更多的醫學院提供支持,香港有超過三間醫學院並不為過。當然每間醫學院都要有本身特色,例如新的醫學院有些側重中醫、有些注重科研、有些專門研究新病種……如此就可以避免同質競爭、資源誤用。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