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 - 信報
類似的靈魂敲問,我身邊很多朋友都有思考過。以食肆整體質素去比較的話,香港高級食肆的廚師數量和質素,不比南韓首爾差,但為什麼南韓做到這樣高質素節目,而香港做不到呢?背後當然可以有很多商業因素解釋。
首先,南韓文化產業比香港強大得多,有政府長期資助,製作公司也敢於創新挑戰。南韓娛樂文化與國際的聯繫,也比香港強。再加上有Netflix長期支持,自然有源源不絕資金。換言之,關鍵在於製作團隊,而不是廚師本身。我們今次不妨調轉角度,嘗試以「廚師」作為中心,去思考整個《黑白大廚》引伸出來的文化現象。
上一代廚神 名氣僅限圈內
我有一位經濟學家的朋友,也問了很有趣問題。他問道,為什麼世界最頂級廚師月薪可能只有20萬至30萬港元,世界最頂尖運動員身家卻可以數以千萬倍計?更遑論世上最一流的銀行家、商人,就更勝一籌了。同樣在不同範疇都做到最頂峰,工資的差異為何差這麼多?
我覺得這個問題,暫時未必有一個答案。不過,時移世易,這個問題慢慢不再成為一個問題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現在的廚師已懂得經營包裝自己,「明星化」自己的身份。
上一個世代最出名的外國廚師,自是Gordon Ramsay、Jamie Oliver等。本地的話,可能是「阿一鮑魚」的名廚楊貫一,又或者是享譽富豪圈的「崩牙成」。這些名廚只是限於某一個圈子,沒辦法打進群眾層面。懂得吃的老饕會知道這些人名號,普羅大眾卻未必認識他們。
可是,現在《黑白大廚》全球爆紅,白種元、安成宰等名廚成為明星主廚,節目裏令大家熟悉、在香港也有分店的Mosu,不久將來亦會跟台中一間米芝蓮出名的餐廳JL Studio總廚Jimmy Lim,來一個四手聯乘的合作。
港不乏名廚 食肆開始包裝
其實,香港也有很多Fine Dining的名廚慢慢抬頭,例如大班樓的葉一南、Joël Robuchon的前行政主廚Olivier Elzer在圈子裏都非常出名,但以Olivier Elzer為例,他之所以為大眾所熟悉,主要因為他是明星梁芷珊的前男朋友,而非名廚身份。
還有就是經營米芝蓮星級餐廳VEA和Wing的鄭永麒Vicky Cheng、TATE Dining Room的主廚劉韻棋Vicky Lau。兩位「Vicky」同樣把目光放在海外,將名氣及事業擴展到泰國曼谷等地。
另外,不得不提殿堂級Fine Dining餐廳。來自哥本哈根的Noma在京都快閃店要預約座位,難搶過BLACKPINK的演唱會門票。Noma的主廚René Redzepi在IG的追蹤人數超過100萬,等同明星級數。
大家都知道香港有很多高質素的廚師,但為何這些廚師沒辦法建立自己的形象打出國際呢?這個問題的確很難去解答,但慢慢可能都不需要再解答這個問題。因為已有些深諳營運餐廳的人,開始懂得包裝自己的廚師。
譬如我最近走過中環Landmark,不少餐廳如Amber、文華廳等等,都是將他們的總廚包裝成明星一般,拍了一些很漂亮的海報來宣傳。
餐廳屬載體 靈魂是總廚
慢慢地,飲食的重點不再在於餐廳營運方。因為飲食的靈魂,是在總廚。總廚如何去實施概念、分配工作;如何找食材、研發菜式;又如何利用一個故事去貫穿整件事,這些事全是商業、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重要的靈魂人物就是總廚,但是偏偏這幾十年,大家對於廚師的重視,不夠對於餐廳的重視那麼大。
上星期我寫了一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就是中環最近的火熱會所Club Bâtard,還沒開幕就先集資一億。基本上這門生意是有贏無輸,而且很多人都是因為「合時小廚」的加入,所以才去入會Club Bâtard。
但是,現在合時小廚其中一個相對重要的人物,叫做嬌姐,她和部分廚房戰友離開了「合時小廚」,自立門戶開了一個新小店「嬌姐小廚」,因此所有懂得吃的老饕,就去了「嬌姐小廚」,而不再流向Club Bâtard的「合時小廚」了。
這就更加印證一件事,廚師其實就像一個歌手,餐廳就好像一間唱片公司。最值錢的資產,就是人本身。正如觀眾可能會因為喜歡陳蕾,所以她到哪家唱片公司也是一樣會支持。
同樣道理,只要人們喜歡那個廚師,就會照樣跟着廚師走。而本身的載體,即餐廳本身,其標誌的重要性就比昔日下降很多了。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