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8日 - 信報
近來「容貌焦慮」成為潮語,因手機濾鏡日新月異,各種美顏技術:袪黃、尖臉、濃髮、高鼻、變瘦……在虛擬世界,你要多美就能變得多美;只是一旦回到現實,人面對四周「惡意」鏡頭,很易「打回原形」。當對自己外表沒有信心,焦慮感就由此而起。有人更決定天天戴着口罩以「保平安」。
劉宰(1165-1239)是南宋一名官員,上文為他在著作《漫塘集》的獨白。他慨嘆因病毀容──臉上長滿痘疤(天黥),加上年紀輕輕就有脫髮現象,即使行在路上都嚇怕不少人。結果,飽受精神折磨的他,在44歲正值人生黃金期,提早離開官場,「方當強仕之年,即上退閒之請」,辭官歸故里。
外貌協會
關於「顏值」,近年中文有很多潮語用來描述不同意境,當中未必是什麼新概念,如「外貌協會」、「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意思幾乎相等於成語「以貌取人」。廣東話用「仙氣」、「女神」形容美女,其實自古以來已有「美若天仙」、「姑射神人」(傳說住在姑射山上的仙人)成語,比喻美女的花容月貌達至神級水平。
內地潮語「白富美」指皮膚既白、家境富有兼漂亮的女子,與成語「大家閨秀」差不多,但古人讚嘆的不只家勢及美貌,還要品行優良才行;至於「高富帥」,勉強找來《三國志》形容周瑜的「長壯有姿貌」,表達男人長得既高又英偉;《詩經.衛風》「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則意謂該有文采(匪)的君子,穿戴華麗(代表身家富裕)。弁是古代男人的帽子,文內指該帽子繫上美玉寶石。
「醜」方面,廣東話中古潮語「豬扒」有成語如「獐頭鼠目」等,借用動物嘲笑別人的基因。來自內地的「矮窮矬」(「高富帥」反義詞)──想來想去都想不到完全吻合的古字;當時對相貌醜陋的男士,一樣不客氣,如傳說蘇東坡妹妹蘇小妹有一句話取笑哥哥臉長,「去年一點相思淚,至今未到耳腮邊」(蘇東坡也有一句「未出庭院三五步,額頭已到畫堂前」,反擊妹妹的額頭大)。
唐代羅隱(838-909),著有歌頌蜜蜂名句,「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及「今朝有酒今朝醉」;他在中國詩人史有「醜男」稱號,曾被形容為「貌古而陋」。一位本是他粉絲的鄭女,因一次垂簾偷看才子長相,嚇得花容失色,從此不再拜讀其詩。據講,羅隱一連考了7次科舉都沒中榜,有人懷疑與樣貌有關;亦有人指他經常「不識趣」地譏諷達官貴人、恃才傲物而導致。
不要小看「貌醜」這個因素,野史說唐末時,黃巢本來中了武狀元,卻因相貌奇醜,被褫奪功名,繼而發起「黃巢之亂」。稱得做「野史」,固然真實性值得商榷,而這個講法,並非全憑空想像,因唐代挑選官員(主要為較低層次如縣尉、主簿),有四大準則「身、言、書、判」,依次為樣貌、言談舉止、書法、撰寫判文能力,加上傳統中國智慧相信「相由心生」,因此樣貌異於平常的古人,即使沒生活在一個到處都是鏡頭的社會,同樣可以患上「容貌焦慮」!
心理學認為,容貌焦慮是一種疾病,學名叫做「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根據統計,全球每100人中約有2人患上此病,女士較多患上,比率約為6:4。若以歲數分野,較多發生在青少年的身上。
患者可能因擔憂相貌被批判而拒絕社交、不停問親友有關自己外表的問題、外貌不合乎期望帶來一連串巨大壓力、不停在鏡子前找臉上瑕疵或盡量迴避鏡子。
口罩遮醜
患者還有一個奇怪行徑,拚命利用衣物遮掩身體或容貌,如近期疫情已過,當在高溫35度下,仍有不少人戴口罩──儘管部分人以生病或不想得到傳染病做藉口。
對於其他人,也許會用一句老套話「Embrace yourself」來鼓勵,連Lady Gaga名曲Born This Way歌詞都唱We are all born superstars,只是心理病如各種生理病一樣,需要醫治的。心理及精神科患者自毀機率奇高,近年那些因抑鬱、躁鬱症離我們而去的明星、名人就是例子。
原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