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7日 - 信報
「深圳」近日成為香港及內地媒體焦點,但受關注的原因並不一樣。香港輿論聚焦於許多港人「北上深圳消費」,內地網民則熱議「深圳房價崩盤」。由此亦引申出一個問題:隨着內地經濟放緩,「北上廣深」四大城市誰最「大鑊」?不少人擔心最大的「苦主」恐怕是深圳。事實上,深圳在廿多年前也曾面臨「身份危機」,當時一篇題為〈深圳,你被誰拋棄〉的文章受到瘋傳,但該城市後來憑着科技產業煥發第二春,現在可能需要再一次改革轉型。
消費暢旺難撐整體經濟
深圳經濟究竟好不好?一方面,若看東門、萬象城、COCO Park等消費熱點,每逢周末都人頭湧湧,更吸引大批港人北上玩樂,市道看似相當暢旺。惟另一方面,〈深圳房價開始踩踏〉、〈深圳房價暴跌五成〉等帖子近日在內地廣傳,該市部分小區樓價據報按年急跌多達55%。
此外,世茂(00813)於2017年豪擲239億元(人民幣.下同)在深圳龍崗區購入一幅CBD地皮,擬興建樓高668米的「中國第一高樓」深港國際中心;如今由於世茂債台高築,該項目昨日進行司法拍賣,儘管累計劈價逾50%(起標價僅104億元),仍無人問津,流標收場,某程度上反映深圳商用物業行情亦頗為蕭條。
換句話說,深圳經濟可能呈現「冰火兩重天」,畢竟該市常住人口接近1800萬,屬中國四大城市之一,單靠部分地區消費暢旺(當然好過香港連消費也不旺),未必足以撐起整體經濟及樓價。
四大因素引發「房價踩踏」
總的而言,深圳「房價踩踏」背後主要有四大因素。首先,該市自今年4月起放寬二手物業交易「限價令」,讓不少業主有機會大幅減價促成交易,亦導致樓價在短期內出現較大跌勢。
其次,深圳於1979年才建市(此前屬寶安縣其中一部分),在四大城市當中「底子最薄」,房價主要靠華為、騰訊(00700)、平保(02318)等「大廠」高薪白領撐起;一旦經濟放緩,很多「大廠」都要裁員減薪,對樓市構成重大打擊。
第三,相較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外來人口比例最高(達63%),同時該市的醫療、教育等公共資源被視為於四大城市「包尾」(例如只得1家「九八五」頂級大學,相反北京和上海合共有12家)。所以當地居民在「打工賺錢」以外,其實沒有理由必須留在深圳,面對就業市道惡化,大可隨時轉移到其他成本較低、環境較佳的城市生活。
最後,深圳經濟向來與香港關係密切,隨着香港「國際大都會」地位褪色,深圳不免也受影響。與此同時,一部分嚮往相對自由生活的深圳居民,已經「近水樓台」透過「高才通」計劃移居香港(不排除以香港為跳板,準備日後進一步移民海外)。
講到底,作為「幼年城市」(建市至今僅44年),深圳在大風大浪中特別容易顛簸。該市對上一場風浪發生於千禧年代初,由於紡織、玩具、家電等勞工密集製造業逐漸遷往內陸地區,深圳面對「產業空心化」危機,失業率飆升,治安亦惡化,社會氣氛灰濛。
在2002年,一篇題為〈深圳,你被誰拋棄〉的網文廣泛流傳,該文道出了深圳居民的痛苦和迷茫,引起很多人共鳴,時任深圳市長于幼軍特地接見文章作者咼中校,向其聽取意見。幸好深圳的低潮期並不太長,自從華為、騰訊、比亞迪(01211)等科技企業乘勢而起,當地經濟不久後便煥發第二春,核心產業更由輕工業「升呢」為科技業,一洗頹風,進一步奠定「四大城市」地位。
深港難兄難弟 探索共贏方案
相隔廿多年,深圳看來又再次面臨身份危機,而北京、上海、廣州不但皆屬千年古城,近代經濟亦很發達,不少家庭世代定居,蘊藉深厚,較具條件應付逆境。深圳的「抗逆力」似乎較弱,難怪人們擔心,萬一內地經濟持續放緩,鵬城可能會遭受最大挑戰。
當然,深圳也有其自身獨特優勢,包括具有「改革開放」精神,政府部門相對高效(居民辦事較少需要「靠關係」),營商環境良好。此外,作為「大灣區」主力城市之一,深圳可與香港探索互補共贏(例如構建一體化消費圈、推進科研國際化)。事實上,深圳與香港「難兄難弟」,雙方儘管存在一定競爭,不過珍珠奶茶、楊枝甘露那些只是小事,現在更重要是攜手合作,一起諗計搞好「大灣區」,方可望達致雙贏、齊齊反底,吐一口烏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