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4日星期一

大乘小乘 - 翔名生

2023年9月4日 - 信報

佛陀留下的教誨,由人傳人,一代接一代,不同闡述,最後形成不同流派。

乘,是梵語Yāna意譯,舊譯「衍」、「衍那」,含有「承載」、「道路」的意思。佛教提供運載眾生解脫到達彼岸之方法工具,稱為乘。

佛教以解脫和對世間生死覺悟為依歸。嚴格來說,佛教並不以宗教而立,是以修行為目的。

修行的路,是孤寂和單調的。沒有豐富神話,初期儀式也比較貧乏,初時更刻意沒有建立佛像的習俗,使教義傳播不受到影響。對教義的不同理解,形成部派佛教。

部派包括上座部、大眾部,以及繁衍到大乘佛教興起前,那個時期發展階段中的各個部派。

上座部屬於長老的傳統主張:成佛是漫長的,佛的位置是超然的,一般人修行很難一步成佛,而是趨向佛果的阿羅漢;努力修行結果,是斷盡煩惱,不再輪迴。

大眾部在大約西元一世紀興起,對世界、人生有新的觀念,包括中觀學派;由龍樹菩薩建立理論基礎典籍、彌勒菩薩建立的唯識論;引致瑜伽行派,主張「境空識有,萬法唯識」,以阿賴耶識為萬法所依,由三自性而成立一切法,注重調息和止觀靜坐。

大乘思想一個重要概念,強調眾生的「共業」,修行的終極,是要共同一起轉化,這也是修行菩提心的慈悲意義,渡化眾生。

小乘強調人的業(行為)和煩惱(迷惑)而產生苦果,重視自我解脫,先度自己、修好自己;保留了持守原始佛教僧團中的規條戒律,由印度向南方諸國傳播,又稱為南傳佛教;以此看,小乘為大乘之基本,小乘佛典才是最原始佛典。以「小」相稱,實有貶低之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